垃圾分类新技术产业化江苏先行
垃圾分类新技术产业化江苏先行来源:江苏学习平台
作者:张宣 王梦然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将被纳入法治框架。
早在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就被确定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历经十余年的政策推广和试点,垃圾分类已经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垃圾分类步向产业化已成为共识,江苏更是垃圾分类收集的先行者。2017年9月,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江苏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垃圾分类“新技术”带来更便捷生活
垃圾分类产业化的前提是技术成熟,新技术是解决垃圾分类难题的法宝,在江苏,3D打印、生物分解、智能分拣等新技术已被常规运用于垃圾分类处理,并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新技术帮助垃圾“变废为宝”,最直观的案例就是——垃圾分类回收棚可以用废旧建筑材料,通过3D打印快速成型。“相较于砖砌、钢结构等传统的建筑工艺,3D打印的垃圾回收棚成型更快,且便于短期内标准化‘复制’,现场拼装只需要几小时。”记者从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获悉,本月底园区将上线一批3D打印成型的垃圾回收棚。负责该项目的南京嘉翼增材技术研究院院长李进介绍,这种建筑方式是先通过计算机设计三维立体建筑图纸,再通过BIM管理系统,输送到工厂数字控制的3D建筑打印机里,现场打印配筋装配,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周。
这种新材料回收棚美观且实用,强度和耐久性相比原先的混凝土材料都有比较显著的提高,比起砖瓦等结构,还更便于植入“智能心”。据悉,这种3D打印垃圾回收棚易于嫁接传感器,会在用户靠近时快速感应,启动智能分类功能。一旦用户告诉它,即将丢入的是什么垃圾,回收箱就会自动分析,开启相对应的箱口。
厨余垃圾一直是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南京标优美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则研发出一款“吃垃圾机”,无论是怎样的厨余垃圾都可以“一口”搞定。“吃垃圾机”全称为环保生物厨余机,其看起来像一个缩小版的自动洗衣机,高度有半米左右,里面的构造为不锈钢材质,容器中有螺旋桨搅拌叶。在机器中加入消化剂以及一些水预热之后,直接将菜叶、蛋壳等厨余垃圾倒入厨余机中,过24小时候打开,厨余垃圾已消失不见,空气中也闻不到任何异味,机仓内剩余物即可直接作为有机肥使用。
“倒入的厨余消化剂为生物酶制剂及辅料,能通过生物催化反应,将菜叶、蛋壳、果皮等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公司项目负责人说,这款机器已广泛运用于家庭、学校食堂,目前二代产品也即将推出。
分类教程、积分超市,“江苏经验”多措并举
可兑换各种实物礼品的垃圾分类积分超市、严格的监督措施、走进学生课堂的垃圾分类教材……近年来,江苏各地为推进垃圾分类,也使出“浑身解数”。
南京市栖霞区曾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化工集中区,城中村密布、环境脏乱差,城市管理备受诟病。“栖霞是江苏最早实行垃圾分类市场化的地区,也是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发源地。”据介绍,栖霞区垃圾分类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四分闭环”系统,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街运输、站处理”的体系,全面实现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农户对可烂垃圾和其它垃圾进行分类后,村保洁员每天上下午分两次上门收集和分拣,再由街道的垃圾收集压缩车到集中点收集,分类运输后进行分类处理。
在栖霞区,垃圾分类不仅发生在居民身边,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在栖霞区南湾营小学,校方专门腾出三间教室,投资近100万元,建成了集环保警示区、课堂教学区、观摩研讨区和馆外作品展示区为一体的“自然之声环保馆”,使垃圾分类项目成为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全校性项目。该校还研发编制了面对不同年级的垃圾分类校园体系化建设校本课程的教材《自然之声》,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科学地进行探究,掌握分类方法,提升分类能力。
在苏州,当地首创“颜色区分法”和“监控追源法”,以垃圾袋的颜色区分投放部门,以处理点的监控追溯投放人员,使垃圾监管手段更加智慧化。同时线上建立区域垃圾分类的工作群,进行智慧分类推广,实时同步垃圾分类工作动态情况,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借助新媒体实时报送处置。
在宿迁,小区内设置再生资源生态体验馆,市民把可回收物打包并贴上二维码后,投入设置在小区的再生资源回收柜,回收员在回收时,会通过扫码方式,将数据上传到后端云服务器,服务器按照“再生资源价格明细”,自动折算成积分同步到宿迁市民账户,宿迁市民积分到一定数量就可兑换不同种类的生活用品。
链条产业化,处理科技化是大方向
“要把垃圾分类作为一个产业链来抓。”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建议,在制度设计、政策引领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在夯实体系建设的同时,以教育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支持市场力量、社会组织等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江苏,垃圾分类产业化已推行多年,目前也在大力全速推进中。据专业人士介绍,垃圾分类后,需要新增湿垃圾处理设施。由于生活垃圾总产生量的增加和一般工业垃圾的处理需求较大,垃圾分类后,垃圾焚烧厂的处理需求不会有明显下降;这两项需求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在徐州沛县安庄村,垃圾分类则带动了肥料产业和村民致富。安庄村将垃圾分类打造成农业发展的动力源,现村里每年处理可堆肥垃圾达80吨,直接生产肥料40吨,可以满足700亩土地的种植需求,沛县还按照不低于当地居民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优先录用当地低保户和困难户,如今3000余名专职保洁员正式上岗,为困难群众增加一份收入。
江苏省住建厅城管局副局长夏明也表示,“江苏南京高淳区、徐州沛县、泰州高港区位列国家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名单,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置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方面,已探索出新路子。”
据江苏省住建厅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全省已有7000多个小区、1.2万个单位推进实施居民垃圾分类工作;25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新设在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区域;共有80多个乡镇全域实施垃圾分类试点,推进速度和建设质量居于全国前列。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垃圾的产生、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涉及的不只是生产厂商、消费者、环卫部门,还需要包括物流等多个市场主体的参与,共同将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打造成统一的产业链,朝着源头分类的精细化、运输的合理化及处理的科技化方向,不断推进市场化和产业化突围。
责任编辑:逯江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