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广州人都应该知道的...一个路名一段故事。
转载微信公众号:我的黑胶时代每个广州人都应该知道的...一个路名一段故事。
广州市是国务院
1982年公布的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2200多年的建城史上,
老祖宗留下了许多
具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
如石门、怀远驿、甜水巷、流水井、
大小马站、庙头村、状元坊、
厚德巷、天字码头等。
这些地名浓缩了
古代广州的历史或民俗,
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凭据,
但数据显示,
1991年到2000年,
这10年间广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个....
温故能让我们更好地保育
这些街名的由来你又知道多少呢?
来源:大洋网、中国广州发布等
与古城墙、城廓有关的
大北(越秀区):明、清两朝城墙大北门在此故名。
小北(越秀区):明、清两朝城墙小北门在此故名。
观音山下的小北城墙
文明路 (越秀区):清代时,广州老城墙建有文明门而名,1922年因扩建马路拆去城门。
大德路(越秀区):清代时城南有归德门,1921年拆去扩建马路取名大德路。
双门底(越秀区):在承宣街,此地处番山、禺山之间,南汉王刘 凿通叠石建双阙于其上。宋时改双阙为双门,居民居其下,皆曰“双门底”。
朝天路(越秀区):宋代广州的西城门为朝天门而名。
南关(越秀区):清代广州南门之一——永清门之南故名。
大东门(越秀区):曾为城府东门而得名。
清末大东门。
靖海路(越秀区):因有城门靖海门而得名。
西关(荔湾区):明、清时处城之西部而名西关。
与官署、社团有关的
都府街(越秀区):现省府南面、市府东面的正南路都府街,是羊城自古以来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历代的最高权力机关就在这一带。
德政路(越秀区):路南原为清代番禺县衙门,以表示官府衙门要行德政,有德于老百姓之意。
法政路(越秀区):因昔日法政学堂在此而名。
将军路(越秀区):清代广州将军衙门在此。
仓边路(越秀区):以前铁税、盐税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走私铁、盐是要杀头的。所以食盐由官府统管,仓边路一带以前就是盐仓所在。
署前街(越秀区):因旧时广州警察署在此而名。
一德路(越秀区):因明清时有一德社学而名。
从民初开始,一德路的咸鱼海味干货商铺云集,商业气氛浓郁。
后楼房街(越秀区):因此街在清平南王尚可喜府宅后面。
与所在地建筑物或名胜古迹有关的
万福路(越秀区):1903年圣公会港粤教区在万福路设“救主堂”,提倡西洋婚法,牧师会在新人面前祈万福行西式婚礼,万福路因此得名。
四牌楼(越秀区):因明代时建有惠爱坊、孝友坊、忠贤坊、贞烈坊四座牌坊而名。1954年改名为解放中路,但不少广州人仍习惯称四牌楼。
1947年四牌楼被拆除并迁移。
六榕路(越秀区):因有六榕寺而名。
清末民初的六榕塔。
光孝路(越秀区):因有光孝寺而名。
净慧路(越秀区):因东有净慧寺(即六榕寺原名)而名。
惠爱路(越秀区):因附近有惠爱坊而名。惠爱坊是羊城人为纪念历代(67位)主政广州有德政的清官、好官而建。即如今中山四路·五路一带。
1938年10月22日,日本华南派遣军侵入广州市区惠爱路。
越华路(越秀区):因有越华书院而名。
盘福路(越秀区):此地原有一庙叫戒坛庙,戒坛庙所在地称为福地。盘者,回旋盘绕之意,当时有一街道盘绕福地四周,故称盘福路。
庙前直街(越秀区):因路北有东山庙而名。
越秀南、北(越秀区):皆因越秀书院而名。
长寿路(荔湾区):因有长寿寺而名。
清代西关长寿寺前的假山
福场路(海珠区):因海幢寺原为福场园,故寺前路为福场路。
怀远驿街(荔湾区):在明朝,这里是珠江岸边,有一幢很宏伟的宾馆,是专门提供给外国贡使和商人居住的,名"怀远驿”,因此得名。
清末十三行的商业繁华盛况。
与当时从事行业有关的
花地(荔湾区):初名“花埭”,埭即土堰之意,此地人以种植花卉为生,清代取名花地。
1902年花地,民众在选花。
淘金坑(越秀区):相传是古代淘金的地方。
增埗(荔湾区):原来这里是个河滩,渔民常在此晒罾(一种方形渔网),所以叫罾埗,后来改称增埗。
桨栏路(荔湾区):曾经是船桨的集市,专业船桨市场,是旧时广州船运发达的目击者,依此而得名。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桨栏路
铁炉巷(越秀区):明朝时曾于此地设铁冶所。
书坊街(越秀区):清代街内多为书院、书店及文房四宝专卖店而名。
300年的书坊街深藏文墨香。
与所处位置有关的
白云路(越秀区):原白云山白云水道出口处。
西湖路(越秀区):原来此地有一湖泊名为西湖。湖上有洲,南汉时刘集方士在此炼丹,名药洲。洲上有奇石,均为刘命犯人从北方运来。现仍存九曜石于南方戏院内。
咸丰年的药洲,沿湖有亭、楼、馆、榭,风景甚美。
三角市(越秀区):因清朝有一集市为三角形而名。
农林下路(越秀区):1909年,广东省农林试验场设在附近,又处于猫儿岗山坡之下故名。
石牌(天河区):因此地原为坟墓众多之山岗,一块块坟碑到处竖立,旧称石碑,后改称石牌。
明心路(荔湾区):因附近有盲人院,取“目瞎心明”之意而名明心路。
三元里(白云区):因有三元庙而名。
芦荻巷(荔湾区):因此地曾是芦苇丛生的水滨而名。
彩虹桥(荔湾区):南汉时建有石桥形状如彩虹吸水。
黄沙(荔湾区):原是珠江边大沙滩,尽是黄沙而名。
与历史事件有关的
六二三路(荔湾区):原名沙基路。为纪念1925年6月23日在沙基惨案中牺牲的先烈们而易名。
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 1925年6月23日游行队伍来到沙基,未料英军以机枪扫射造成严重死伤。
光复路(荔湾区):为纪念辛亥革命以“光复河山”之意。
抗战胜利后光复路开通仪式。
和平路(荔湾区):上世纪30年代时日本侵华前为拱日路,中日战争爆发后改抗日路,抗战胜利后改今名。
起义路(越秀区):为纪念广州起义而易名。原名维新路。
解放路(越秀区):原名为中华路,1951年“八一”建军节更名为解放路。叶剑英市长主持了命名仪式。
1949年广州市民庆祝解放的情景。
法场地(越秀区):位于沿江路西段,一百多年前,清朝在此设刑场。
先烈路(越秀区):先烈路全长4公里,沿途建有不少先烈纪念馆、陵园、陵墓,是名副其实的先烈路。
与历史名人有关的
执信路(越秀区):为纪念朱执信先生而名,最著名的当然是执信中学。
执信中学1921年创办至今,一直是名牌学府。
永汉路(越秀区):清代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1920年扩路改称永汉路,上世纪20年代为纪念胡汉民易名汉民路,1945年复名永汉路,1966年更名北京路至今。
1924年的永汉路。
清泉街(越秀区):越王井为赵佗所凿,上千年来越王井附近的居民都饮用此井水,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清泉街因此井水而得名。
崔府街(越秀区):在朝天路西侧。因有南宋丞相崔与之的府宅而名。
芳草街(越秀区):街内有清朝鲍逸卿太史别墅,后为芳草精舍诗社故名。
梅花村(越秀区):“南天王”陈济棠在此建官邸,马路两旁多种梅花而名。
国民党元老古应芬1930年代居住在梅花村“梅庐”
丛桂路(荔湾区):南宋时羊城刘镇三兄弟先后中了进士,刘镇的三个儿子又先后荣登科甲。因旧时登科者被称为“蟾宫折桂”,“丛桂”,文人辈出之地也,故此里被人称为丛桂里、丛桂路。
云桂大街、云桂村、云桂路(海珠区):何维柏(1510年-1587年),25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因弹劾丞相严嵩被嘉靖皇帝下令入狱。何在狱中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出狱后回故里羊城河南聚徒讲学,培养出三十几个进士及举人。旧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后人在此地捐资兴建一座牌坊,上书“云桂发祥”四字,云桂村、云桂坊便由此得名。
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越秀区、荔湾区):均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豪贤路(越秀区):为纪念明末清初一位英雄人物黎遂球而将原名为濠弦街易名为豪贤街。出生在濠弦街的黎遂球,25岁中举,后任南明“兵部职方司主事”,指挥一千多艘战船与清兵大战,后在坚守赣州时战死。
聚贤街(越秀区):这里是羊城历史名园——南园的所在地(今文德东路内)。元、明两代诗人都在此结社,历史上称为“前五先生”、“后五先生”的著名诗人常于此雅集咏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