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一个决定,葬送了英国人的霸主之命(一)
75年前的一个决定,葬送了英国人的霸主之命(一)来源: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放了个大招:向全世界发起无差别贸易战!
尼克松会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美国自身的情况很糟糕:
越战严重拖累了美国经济,美国持续通货膨胀很久了;同时,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崛起,在家电、汽车等领域挤压美国的空间。
最要命的是,72年就大选了,尼克松正在连任的关键时刻,经济不行还怎么连任?
于是,尼克松向美联储施压,要求美联储立即降息,印钞票放水,把经济数字搞得好看一点。
对外,针对日本和德国制造加关税。
如果当时尼克松也有推特的话,画风肯定也是:“日本、德国这些国家无耻地操纵汇率,用货币贬值的方式倾销商品,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
但贸易战和汇率战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二战后美国一手构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加速崩溃,美元不再与黄金等价。
西方国家股价普遍下跌,加剧了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史称“尼克松冲击”。
可惜的是,当时并没有其他货币有能力与美元抗衡,美元露出的大破绽并没有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
尼克松时代的美国财长康纳利留下了那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
48年后,美国又换上了一位共和党总统,历史再次重演。
只不过这一次,美元的地位远没有之前那次稳固,人民币有机会逆势而上,如同当年美元取代英镑一样,撬动美元霸权。
美元取代英镑的故事,要从两个经济学家说起——凯恩斯和怀特。
1.逆流而上的智者——凯恩斯
1915年9月8日,德国人研制的秘密武器——齐柏林飞艇出现在伦敦上空,炸弹不时从高处落下。
其中一枚炸弹落在了高瓦街附近,附近的居民争先恐后地找地方避难。
然而,住在这里的一名叫凯恩斯的经济学家却顾不上这些,他当天写了一封信给母亲:
“在财政部里。我一直忙个不停,但我热爱这份工作。今天我受英国财政大臣委托撰写一份备忘录,和往常一样,我只有一天的交稿时间。”
1916年6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被政府征召,担任财政大臣的战时顾问,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分析英国的战时财政状况,为英国筹措足够的钱来打仗。
当时,一战爆发,整个欧洲都打成了一锅粥。
凯恩斯在报告中发现,这场大战在疯狂消耗英国的经济实力,反而是美国大发横财,不断吸血:
英国每个月要在美国花掉2亿美元(折合现在为41.5亿美元)采购战争物资,其中大约一半资金通过卖黄金储备以及出售美国及加拿大的债券筹措,其余的则是通过向美国的银行家借钱。
海上,德国的潜艇部队专门盯着英国商船猎杀,英国商船平均每开出去4艘,就有一艘葬身海底。
德国人甚至放出豪言,要在6个月内灭掉英国。
在德国潜艇肆虐2个月后,美国为了继续跟英国做生意,对德国宣战。
很快,协约国一路高歌猛进,击败德国,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告一段落。
消息传来,英国上下都洋溢着欢快的氛围,大家都在庆祝来之不易的和平。
而凯恩斯却是一个另类,他反而比战前更紧张,眉头紧皱。他清楚地知道,有一种东西比德国神出鬼没的潜艇还可怕,那就是美元。
长久以来,伦敦一直都是欣欣向荣的世界金融中心,但是战争慢慢扭转了这个形势——英法等欧洲国家欠了海量的美元债务。
英国财政如此依赖美国,早晚会把美国养成自己的大敌。
1919年1月18日,凯恩斯跟随英国代表团来到法国凡尔赛宫,跟世界主要国家商量战后的新秩序。
这是一群列强的分赃会议,它们对德国索要天价的战争赔款,准备榨干德国的每一滴血,好补偿这些年的战争损失。
凯恩斯认为兔子急了还能蹬鹰,战争赔款不能要得太过了,不然德国人还不上钱,铤而走险杀债主并不是不可能。
凯恩斯努力劝说会议的主要参与方不要杀鸡取卵,但是英法根本不听。
在欧洲列强的强烈要求下,德国人被迫交出了全部的商船和殖民地,而且每年要上交20万吨新船,4400万吨煤,37万头牛,化工和医药产品的一半。
除此之外,政府还要连本带利赔偿2690亿金马克,放到今天价值是3890亿美元。
对当年的德国人来说,这个债务几代人都无法还清。
图:流落街头的德国一战残疾老兵
一战才刚刚结束,英法就埋好了二战爆发的火药桶。
凯恩斯对欧洲政客们的鼠目寸光感到失望透顶。
在签署《凡尔赛和约》的前三周,凯恩斯一怒之下辞官回家,研究经济学、写书。
那一年的晚些时候,凯恩斯奋笔疾书写下了一本书——《和约的经济后果》,这本“巴黎和会谈判回忆录”,直指凡尔赛合约的愚蠢,使得凯恩斯名声大噪,在欧美几乎家喻户晓。
没过多久,这本书一语成谶。
20世纪20年代,全球都开始出现经济危机,德国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比别的国家更惨的是,在经济危机之外,德国还有天文数字的债要还,这让德国人怨声载道,日子要过不下去了。
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奇闻:市政府发来贺信,庆祝一对老夫妇的金婚之喜,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
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000,000,000,000德国马克——或者半个等值的英国便士。
德国民众觉得都是英法的压榨,才把好好的德国变成了这个鬼样子。
德国人迫切地需要一个人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们选出了希特勒。
希特勒很有能力,他上台后第三个年头,德国的失业率就降到了0,上台5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
德国人认为希特勒是魔法师,会变钱,但其实,希特勒的钱一部分是从犹太人那里抢来的,一部分是从美国借的。
美国借给希特勒不少钱,甚至还出面调停英法减少、延后德国的战争赔款,那段时间,美国银行家就是德国最尊贵的客人。
甚至在二战爆发后的几个月里,希特勒的虎狼之师在欧洲攻城略地,“欧洲的盟友”美国人还在给德国人卖物资,大家熟悉的布什家族,就是靠给希特勒卖石油发家的。
和凯恩斯想得一样,希特勒想到的最直接解决债务的方法,就是把债主杀了,一了百了。
很快,英法联军一路溃败,欧洲大陆几近完全沦陷。
敦刻尔克大撤退
而说中了这一切的凯恩斯,此时已经是西方经济学宗师级的人物,他开创了经济学领域的“凯恩斯革命”,被誉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后知后觉的英国政府请凯恩斯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虽然凯恩斯当时体弱多病,但在接到政府邀请时,凯恩斯还是选择出山帮英国政府筹集钱粮,跟美国人谈判。
在和美国人的谈判中,凯恩斯碰到了自己的粉丝,也是另一个经济学家——怀特。
2.珍珠港事件的幕后推手——怀特
怀特在美国出名的经历,是因为有人认为他是珍珠港事件的幕后推手。
当时,日本在东南亚快速扩张,影响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打算停止向日本出售钢铁、石油等战争资源,日美关系非常紧张。
1941年11月20号,美国情报部门截获并破译了日本本土发给日本驻美国大使馆的电报:“11月29号之前,必须解决日美贸易分歧问题!”
果然,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和特使来栖三郎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临时协议”,重点是缓解美日之间的紧张局面。
针对日本提交的协议,美国财长摩根索要给总统写个备忘录,提一下反馈建议。
但是,美国财长摩根索在对日外交方面是个外行,他看助手怀特挺能干,就让他来写备忘录。
于是,哈里·怀特这个跟对日本外交没啥关系的经济学家,写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备忘录,还被递到了美国总统的桌子上。
这份备忘录的名字叫《消除对日紧张关系及确保战胜德国之方法》,名字听起来很和平友好,但里面的内容与标题截然相反,每一条单拎出来都能把日本逼上绝路:
日本从中国和东南亚撤出全部武装力量;
停止扶持汪精卫政权,只能支持日本的对手南京国民政府;
如果日本不遵守,就切断日本的钢铁、石油供应;
罗斯福看了以后非常犹豫,他担心这些条款会把日本逼太狠了。可是,怀特在这时候趁热打铁,又给总统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
“不要为了带血的黄金,就把中国出卖给他的敌人”、“我们美国可是民主国家中伟大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世界领袖,怎么能继续资助日本?”
罗斯福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对日本下了《最后通牒》,里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核心要求的几点都取自怀特的方案,而且坚决不做任何让步。
日本政府在接到这份最后通牒后,觉得横竖是个死,还没有商量的空间,不如赌上一把跟美国拼命。
日本一打美国,全世界都高兴了。
当英国首相丘吉尔听到美国在珍珠港死伤惨重的消息时,明面上回应的是:“这是一场浩劫”,但是私下里他将日本的袭击称为“一件幸事”、“大英帝国前所未有的好运气”。
苏联在美国情报办公室的负责人维塔利·巴甫洛夫听到消息,知道苏联要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解脱了,深深地呼出一口气。
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在战后提出:如果日美谈判没有在1941年彻底崩溃,日本也许不会赌上国运袭击珍珠港。
于是,作为对日《最后通牒》的始作俑者,怀特一下子在美国政界出名了,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还有人开始怀疑,怀特会不会是苏联间谍?
但怀特的上司,美国财长摩根索却不在意这些流言,他很赏识这个聪明的下属。
1941年12月8日,在珍珠港遭到袭击的第二天,美国财长摩根索在晨会上宣布,他准备提拔怀特为“部长特别助理”,负责替他处理跟外交有关的事物。
怀特就此平步青云,跻身华盛顿最有权力的人士之列。
而在学术上,怀特是凯恩斯的粉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