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老校长生前裸捐全部家产:从“香港孩子”到“布衣院士”,他的传奇故事让人泪如
89岁老校长生前裸捐全部家产:从“香港孩子”到“布衣院士”,他的传奇故事让人泪如雨下来源:时代楷模发布厅微信公众号
2017年3月,一张新闻照片
让一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老人,
意外在网络上走红!
他叫卢永根,87岁,
中科院院士、原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2017年3月14日,
他与老伴相互搀扶着,
缓缓地走入银行。
接下来,老人的一个举动,
让在场的所有人泪流满面!
他从破旧的黑色挎包里,
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
缓缓地取出里面的十多个存折
——要求将存在银行的
近20笔存款约693万元全部转入
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
七天之后,3月21日下午,
中国工商银行的工作人员
应邀来到卢永根的病榻前。
卢永根强撑着孱弱的病体,
一次又一次输入密码,
一次又一次亲笔签名,
直至把最后的187万存款全部转出……
然而,总计880万9446元并不是全部,
他又签下一份协议,
身后捐献自己的遗体……
2019年8月12日凌晨4时41分,
卢永根院士
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
他走了,却把他能留的全部,
都留给了我们……
卢永根,他本是一个香港富家子弟,
却跑到内地大学学农业;
他是院士,更是大学校长,
却极尽节约、清简朴素!
究竟,是怎样的力量,
让一个“香港孩子”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成为中共地下党;
究竟,是怎样的力量,
能让一个人放弃财富和地位,
奋斗70年、燃烧70年,
直至把自己的全部都毫无保留地
燃烧至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布衣院士”
卢永根的大爱人生!
1
放弃香港优渥生活
成为中共地下党
1930年,卢永根
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
他的父亲是律师行高级职员。
一出生,他就过着家中有电话、
出入有汽车的优渥生活。
卢永根与父亲和大哥在香港
1941年,11岁的卢永根刚刚过完生日,
一个被香港人称为
“黑色圣诞日”的日子突然降临,
12月25日,香港被日军占领,
彻底沦陷!
卢永根和兄弟姐妹们一起,
被父亲送回广州花县农村老家,
但那时的广州也是沦陷区。
目睹了日军的烧杀掠抢,
亲历了东躲西藏的逃难生活,
已是少年的卢永根
第一次感受到祖国的苦难,
第一次体会到当亡国奴的滋味,
他也深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
没有强的国,何来强的家?
两年后,卢永根回到香港继续读书,
初中时,
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语文老师、共产党员萧野。
在萧野的影响下,
卢永根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
他经常参加爱国游行,
也逐渐看清了
港英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
之后,他不再遵照父亲的意愿
接受英式教育,
而是选择到坚持爱国教育的
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
在培侨中学的三年,
卢永根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香港培侨中学,校门、校舍一角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
在香港大肆搜捕共产党员。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
卢永根瞒着家人
做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
此后,卢永根以“平原”为代号,
参加了很多地下党组织的活动。
1949年8月9日,
卢永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一天,是卢永根永生难忘的一天,
更是他获得新生的一天:
“一个很小的房间,
墙壁上挂着党旗,
我面向北方,面向延安的方向,
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当时,新中国即将成立,
很多富商巨贾南下跑到香港,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只为得到一个“香港人”的身份。
而19岁的卢永根却毅然“逆行”,
放弃安逸的生活,
放弃别人求而不得的财富和地位,
毅然奔赴祖国内地。
他告别了父母兄妹,
告别了香港身份,
作为中共地下党奔赴广州,
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
秘密从事地下学联的工作。
在那个闷热的8月,
还未解放的广州街头格外嘈杂。
已经是大学生的卢永根
经常通宵达旦忙碌着。
在一张游行的老照片中,
我们看到了年轻的卢永根,
照片上的他倚靠着挂着横幅的旗杆,
欣慰地笑着。
然而,那时的卢永根
依然不能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
因为他还有很多秘密工作要做。
在建国初期,
广州还有很多国民党反动派
安插的特务在暗中进行破坏活动,
谁能想到,
日后成为科学大家的卢永根,
青年时曾作为地下革命工作者,
通过自己在一线工作中的调查,
为党组织甄别特务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0年,卢永根(左)在岭南大学北校门码头
随着新中国政治趋于稳定,
卢永根的党员身份得以公开,
他生活的重心
开始转移到学业上来。
然而,此刻他需要面对的
却是人生中又一次
改变命运和人生轨迹的抉择……
2
这个学生不简单
鼓励68岁导师入党
“假如那么一天到来哟,
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屋住,
人人有饭吃……”
这是16岁的卢永根
以笔名“平原”写的一首诗。
字里行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
华南农学院老教授在进行稻作研究
在华南农学院,
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
中科院院士丁颖。
丁颖教授十分了不起,
早在20世纪30年代,
他就是水稻育种领域的大家,
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抗战时期,丁颖教授冒着战火硝烟,
用自己的生命
保护中国野生稻种的经历,
卢永根既感动又敬佩;
而卢永根在学业上的刻苦努力,
亦让丁颖十分赞赏,
两人虽然相差40岁,
却成为无话不说的“忘年交”。
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
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
而卢永根也用自己的方式,
影响着这位科学大家……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考察水稻
卢永根在给自己的恩师的信中,
曾写了这样一句话:
像您这样先进的科学家
早就应该成为共产党内的一员了。
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
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件事在当时广州地区
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更被科学界传为佳话。
1964年,丁颖因病去世,
他留下了7000份稻种
和很多尚未整理的科研数据。
可这项工作经费少、工作量大、
不容易出成果,
在没有人愿意主动接手时,
卢永根挺身而出,
主动把恩师用生命留下的种子
小心保存起来。
他坚信,
野生稻种有一种特别的基因,
只要将这种基因杂交到种植水稻中,
可以抵御病虫害、抗倒伏;
他决定,
沿着丁颖的脚步继续上路,
寻找更多的野生稻种!
在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
他跑遍了全国,
走遍一切可能有野生稻生长的地方。
许多珍贵的稻种,
都是他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
而他,也从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
变成了头发花白的垂暮老人。
卢永根与学生一起采集野生稻
2001年,已经70多岁的卢永根
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
他立即动身前往。
山上本无路,还布满荆棘,
可他硬是拄着手杖、弯着脊背,
拖着垂垂老矣的身躯,
穿越难走的荆棘、草丛,
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
到半山腰时,
70多岁的卢永根早已体力不支,
但他坚持要去现场
亲眼看一看野生稻的生长环境。
学生们只好架着他慢慢往上走,
终于在接近山顶处,
发现了珍贵的野生稻。
那一刻,他就像小孩一样,
十分开心地说:
这个太好了,我们没白来。
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见到野生稻很开心
就是这样不断地寻找,
不断地搜集,
不断地研究,
在卢永根的坚守下,
他所在的华南农业大学
如今已经拥有了一万多份种质资源,
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
收集、保护、研究
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卢永根在作物遗传学,
特别是水稻遗传学
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
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
尤其是“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
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993年,
卢永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为培养更高产、高质的水稻品种,
他奉献了一生。
当我们端起一碗香喷喷的米饭,
或许这晶莹剔透的米粒中,
就饱含着卢永根的贡献。
直到2017年患上癌症,
87岁的卢永根才不得已离开岗位。
他的学生回忆说:
“在生病住院之前,
老师都没有脱离科研一线。”
即便是在病榻之上,
他还是反复嘱咐前来探望的学生:
一定要传承好
前辈留下来的珍贵种质资源。
3
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有国籍!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
卢永根得到了公派出国的机会,
他先后去了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和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
那时候,他的母亲和哥哥姐姐
都已经在美国定居。
在美国时,母亲身患重病,
哥哥姐姐竭力劝说他留下来,
他的姐姐甚至帮他办好了移民手续。
然而,令所有家人不解的是,
他照顾完母亲之后,
坚持回到中国。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卢永根对家人说:
我是一个中国人,
祖国正需要我。
1983年,53岁的卢永根学成归来,
他有了新的使命——
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
那时的华南农学院仅有十几个系,
有的系只有一两个专业,
学校没有资金、教师队伍老龄化,
生源也极其短缺,
有些人听说到这里当校长,
都唯恐避之不及。
卢永根不怕担责任,
他毫不犹豫就接过校长重担。
他亲自设定课程表,
一个字一个字撰写教学大纲,
为了能够将国外先进学科
引入华南农学院,
经常加班到深夜。
他在笔记本上写得最多的,
就是教学规划和他在国外大学见到的
先进学科的名字。
在卢永根的努力下,
华南农学院陆续开设了21个专业学科,
一年后,
正式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
卢永根不怕得罪人,
上任后他就顶着巨大压力,
大刀阔斧改革,
破格晋升优秀青年教师,
人事改革力度之大,曾轰动全国!
当时,五个年轻人
由助教直接晋升为副教授,
打破了大学里论资排辈的风气。
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
包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富和、
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抗击非典的科研英雄辛朝安、
华农原校长骆世明、
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
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梅曼彤、
广东省政协原常委杨关福。
时间证明,这些年轻人
都成为了国家栋梁。
上世纪九十年代,
很多公派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
有些学无所成的
甚至选择在国外洗盘子,
也不愿回到祖国,
这令卢永根十分痛心。
每次他送年轻人去海外留学,
都会和他们进行长谈,
要求他们学成之后
一定要回来报效祖国,
不能长久留在国外。
可回国收入低,
科研条件差,
连实验台都是水泥砌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才回国效力,
卢永根就一封接一封地,
给海外学者写信,
向他们介绍国内的情况,
介绍学校情况,
很多学者都被他感动!
在卢永根的动员下,
先后有七八位科研工作者归国任教。
为了让这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快速得到重用,
卢永根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评选珠江学者时,
有人认为年轻学者刚回国不够格,
卢永根当场反问:
“从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
已是爱国表现,
哪能以回国时间长短论成败?”
当校长期间,
卢永根常把这四句话挂在嘴边:
多干一点;
少拿一点;
腰板硬一点;
说话响一点。
在校长任上,
他不坐进口小车,
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作为专家学者也是如此,
他不图虚名不图利。
从2004年开始,
不愿当“挂名博导”的他主动停招学生,
改为协助自己的学生辈带研究生。
正是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
他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
4
这么“抠门”的他
硬是攒了880万
2017年,87岁的卢永根走进银行,
缓缓地取出里面的十多个存折……
在银行柜台前,
每一笔转账都需要他
输入密码和亲笔签名。
他随身带着尿壶,
拖着孱弱的病躯,
坚持了近两个小时,
才将存在建设银行的近20笔存款
约693万元转入华南农大的
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里。
之后,他和夫人又通过
中国工商银行捐款。
当了一辈子老校长的卢永根,
将880万9446元整
全部捐赠给华南农大,
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奖励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
用来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
来学校做讲座……
为了攒下这一大笔钱,
卢永根老两口不容易,
从存款记录上看得出,
这十多个存折上的一笔又一笔存款,
是他们在几十年里,
一毛毛、一块块攒下的工资收入!
此情此景,
在场的工作人员忍不住红了眼眶……
2017年年初,
卢永根鼻子突然出血,
确诊患癌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感觉自己时日不多,
便与夫人徐雪宾商量:
这十多个折子上的钱,不留给自己,
也不留给女儿,
都捐了,捐给华南农大!
徐雪宾教授当时就回答:
你跟我想的一样!
卢永根夫妇都是大学教授,
他本人还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但他和老伴一生只有一套
连电梯都没有的旧房子,
直到80多岁,
他们还得爬五楼上下。
可当人们去了这位大学校长的家里,
都不禁惊呆了!
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
热泪盈眶!
谁也没想到,
这位业界泰斗、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家里的摆设竟然如此简陋,
一屋子全是旧家具,
破旧木沙发,老式电视,
还有几张椅子破了,
居然是用铁丝绑了又绑。
铁架子床锈迹斑斑,
挂蚊帐用的是竹竿,
一头绑着绳子,
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
满是书本文献的书桌上,
一个用得发暗的台灯和
一部发黄的白色座机,
就连收音机也是用了十几年,
坏了不舍得扔,
修了再修……
在我们整理卢永根的照片时,
偶然发现的细节更是让人泪目,
在卢永根不同年份、
不同时期的照片里,
竟穿着同一件绿色毛衣……
他穿着它做科学实验,
穿着它规划学校的发展,
穿着它与后辈谈笑风生……
华农的很多教师都曾经目睹,
卢永根常挎着一个简单的购物袋,
步行前往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他们夫妇两人已经80多岁,
都是自己做饭。
后来因为年纪增大,
行动不太方便,
卢永根就和夫人一起去食堂吃饭。
两位知名的科学家,
在拥挤的人群中,
和学生一起排队打饭。
而更多时候,
学生们会看到戴着棒球帽的老校长,
独自拿一个半旧饭盒,
拼个一荤一素的菜再加二两米饭,
把饭吃到一颗米都不剩之后,
再给老伴儿打包一份回去!
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
卢永根最看不惯的就是浪费粮食。
他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
“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而在近乎“小气”的节约背后,
卢永根却对教育,
豪掷千金,出手阔绰。
除了2017年捐赠的880万元,
早在2015年,
卢永根就和夫人一起回到家乡,
把祖上留下来的两间
价值100多万的商铺,
捐赠给了罗洞小学。
面对全校师生,
卢永根勉励家乡的孩子们:
“一定要认真读书、
刻苦读书、努力读书!
一个国家强大了,我们作为中国人,
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才更自豪!”
卢永根和老伴对自己吝啬到近乎苛刻,
80多岁的两人常背着双肩包
挤公交、地铁,
回趟老家也是从大学门口倒几趟公交,
再坐颠簸的长途车……
可攒了一辈子的880万和两间祖宅,
老两口眼睛眨都不眨,说捐就捐了!
试想,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还有880万巨款,
应该会怎么花?
留下这笔钱治病,
干脆世界旅行都花掉,
或者全部留给自己的子女,
无论怎么支配都无可厚非!
但卢永根,这位已经为党、为国家
奋斗奉献了一辈子的老院士,却说:
“我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
作为最后的贡献。”
这880万是最后的贡献吗?
不,远远不是!
卢永根夫妇两人都办理了
遗体捐赠卡,
他们希望自己身后将遗体
无偿地捐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
活着的时候,
他们已经奉献了所有的青春,
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全部,
离开了,
他们也要将自己的遗体
作为对这个国家
最后的贡献!
5
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
2018年年初,
卢永根当选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躺在病床上的他,
回忆起1949年8月9日,
只有19岁的他宣誓入党时的情景:
“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宣誓,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这些还记得!”
他说:中国人是守诺的,
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
那自己要遵守。
卢永根感动了中国,
但他这一辈子为国家所奉献的这一切,
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
所慷慨捐赠的千万家产,
一定不是为了去感动谁!
华南农业大学的一位教师
深有感触地说:
“卢永根触动我们去反思,
人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35年前,他就给出了答案!
在1984年的一个夜晚,
54岁的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卢永根
在学校作了一场演讲。
那晚没有灯光,
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
卢永根动情地对学生们说: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祖国故,
两者皆可抛。
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
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35年后,在生命已走到尽头时,
卢永根用心中那团
一直燃烧着的爱国之火,
一丝一毫都不予保留地
把自己燃烧至烬:
把全部积蓄留给教育,
把身体留给医学……
2019年8月12日,
卢永根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
按照他的遗嘱,
没有追悼会、
没有骨灰、甚至没有墓碑,
只有一尊多年前树立的雕像,
安静地伫立在校园一角,
守望着他挚爱的祖国……
“布衣院士”卢永根虽然已经离开,
可这位伟大的中国大学校长,
用70年的信仰和忠诚担当,
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
用70年毫无保留的奋斗与奉献,
为他深爱的国家和民族,
留下了最最宝贵的精神!
2019年11月15日,
中宣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一份坚定的信仰,
决定了卢永根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抉择。
而他,从来不是一个人,
这个伟大的时代,
正在造就更多的像卢永根这样的人。
责任编辑:梁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