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里 发表于 2020-6-29 17:33:54

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

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

来源:秘书工作

习近平同志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刚满35岁的他,就在宁德这样一个“老、少、边、岛、穷”的贫困地区,以深入调查研究起步,建立“四下基层”制度,倡导“滴水穿石”、提出“弱鸟先飞”,访贫问苦,关心少数民族群众,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民心工程。他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严于律己的领导作风,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给当时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特别是办公室同志们留下了共同印象。

只有到基层去调研,才能知道人民的疾苦

讲述人:李育兴

1943年11月生,先后担任福安县委书记、宁德地委委员兼秘书长、福建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办公厅主任。

习近平同志1988年到宁德任地委书记,当时宁德比较落后,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9个县之中有6个是贫困县。我国沿海地区都比较开放,经济比较发达,只有宁德不是,所以又被称为“沿海地区黄金地段的断裂层”。原因有两个:一是地理条件不好,山多田少;二是交通不便,只有一条104国道,虽然有很好的港口如三都澳、赛岐港,但没有对外开放。

一到闽东就开始深入调研

他一到闽东,就立刻沉下去调研,大概一个月时间,跑了9个县区、13个乡镇、18个村、12家工厂电站及学校。

当时宁德有三大热门话题:一是开发三都澳港口,二是修建福温铁路,三是建设中心城市。调研之后,他说:“闽东有这三个话题是好事,表明闽东人民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让外界认识这三件事的意义是必要的。但我们的立足点不能放在这上面,可能性和必要性不等于就是必然性。事关地区发展战略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现的发展目标超前化。当前重要的是抓好中短期的工作。”他还强调:“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键在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

习书记之所以能够对福安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主要是他在福安进行了深入扎实的调研。他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经常到福安调研,我能回忆出的就有以下这些:1988年7月,先后到甘棠镇观里基点村、畲族人口占60%的洋畲村、连家船民最多的甘坪村,还有溪柄镇柏柱洋斗面村调研。1988年10月3日到5日,习书记陪同时任省委书记陈光毅到福安县调研赛江沿岸的绿竹带和坂中乡民族实验小学等。1988年11月,到坂中乡民族实验小学调研。1988年至1990年5月,4次到社口乡坦洋村调研。1989年初到坂中乡大林村调研,还有1989年1月1日到2日陪同时任省长王兆国到福安调研。1988年7月到1990年5月,他先后3次到范坑乡调研,其中两次去了毛家坪特困村。范坑乡是宁德4个特困乡之一,而且是福安最北边的地方,毛家坪特困村又特别贫困,有一次还是冒雨在那里调研。1989年11月到上白石镇不老村调研。

时刻不忘为革命、为祖国流血牺牲的老区人民

1988年7月,习书记刚到闽东两个月,就轻车简从去了福安两个地方。一个是甘棠镇观里基点村,革命时期这里曾是安德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安德县委所在地,从1934年到1938年4年间,先后有八任县委书记为革命壮烈牺牲。

另一个是溪柄镇柏柱洋斗面村,这里曾经是闽东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工农武装组织的诞生地,也是闽东独立师的发源地。习书记一来就走村入户看望慰问“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在斗面村还讲了话。习书记在宁德工作两年期间,经常到老区、基点村(即革命基点村,指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位于国民党反动力量统治薄弱地区的边远山区农村,村民曾在共产党领导下斗地霸、惩腐恶、抗捐税、分田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调查研究,时刻不忘为革命、为祖国流血牺牲的老区人民。

把坂中畲族乡作为民族乡联系点

宁德是福建省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畲族一共有16万多人,占全省畲族人口的70%。福安县畲族人口有5.75万,是全国畲族人口最集中的县。福安县本身所辖22个乡镇,其中有19个都有畲族分布。习书记刚来宁德工作时就强调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他还把福安县坂中畲族乡作为他的民族乡联系点,经常深入下去调研。

1989年初,习书记到坂中畲族乡大林村调研,村口有一个大林小学。这个小学是一间只有两个小窗户的土坯房,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就只有这一间教室、一个老师,所以每次一个年级只能上十分钟的课。习书记看了心情很沉重,回去以后马上委托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文法为大林小学送去了各种生活学习用品,包括衣服、书包、铅笔盒、铅笔等。后来习书记还给大林村筹措了专项资金,建了一个两层楼、四间教室的新学校,实实在在为畲族村教育做了件大好事。

习书记就是这样一个人,一边调研一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而且狠抓落实。

建立“四下基层”制度

讲述人:李金贤

1944年8月生,1983至1988年任宁德地委办公室副主任、行署办公室主任,1989至1991年任地委办公室主任、地委副秘书长。其后分别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省信访局局长和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副主任。

习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我在他身边工作,任地委办公室主任、地委副秘书长。和习书记一起工作的那段日子,至今仍历历在目。

总是要求去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

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要改革开放,就要往城市跑,到城市里才能发展经济。所以,干部跑乡村的很少,领导到田间地头踩田埂的更少,好像只有大城市里面的“灯红酒绿”,才是改革开放。可习书记不一样。他心里装着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他一到闽东就提出“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基层、信访接待到基层、现场办公到基层、调查研究到基层,并且自己带头沉下身去。

习书记下基层总是要求去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当时宁德最偏僻、最贫困的四个乡,他去了三个,只有一个因为工作调动没来得及去。

下基层要会看“三面”

他在基层从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注意体察民情。他跟我们讲,下基层要会看“三面”:田面、人面和市面。

田面,就是看田间地头有什么庄稼,庄稼长得怎么样;人面,是看群众的精神面貌,如果面黄肌瘦,就说明生活条件不好;市面,就是看集市交易是否活跃、物价高不高,等等。

进了群众家里,他不光围绕生活问题问长问短,还要揭开锅盖子,看看老百姓平时到底吃些什么。也正是因为他与群众走得近,老百姓才发自内心地认可他,对他感情很深。

“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

讲述人:林思翔

1943年7月生,1983年5月任宁德地委委员、秘书长,1989年7月任行署副专员。其后任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经科委副主任。

闽东那时候真穷啊,交通又闭塞,干部群众都有快速致富的美好愿望,但本身缺乏志气,老觉得闽东在省里什么都是落后的,经济体量小,发展比较慢,滋生出比较强的“等、靠、要”心理。

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

在这种情况下,习书记不得不给大家浇“冷水”。他讲:“我不是来当‘采购员’,不是背着项目来的,而且贫困问题也不是靠项目就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大项目是要发展,但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就不能急。现在公路等级低,铁路也没有,港口码头开发也不具备条件。我们闽东不可能一夜就富起来,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事物的发展,外因永远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关键还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最终摆脱贫困。”这些是他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与此同时,他响亮地提出了“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思想。

习书记提出“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站位高,也很有新意。大家听了感到很新奇,但不太理解,甚至心里觉得不太舒服。宁德人穷怕了,恨不得一夜致富,可习书记却提出“滴水穿石”,需要有个适应和接受过程。

习书记做思想工作很有一套,润物无声,不用行政命令来强制大家,而是花些时间慢慢跟大家解释,推心置腹地交流,解开人们心里的疙瘩。慢慢地,大家都觉得还是习书记讲得有道理。

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奋勇“先飞”

一方面,“滴水穿石”的概念很符合宁德实际,虽然有人发牢骚说“滴水穿石”滴到什么时间还不知道,但经过习书记一番耐心工作,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就被打消掉,干部群众的头脑也清醒起来了。

另一方面,“弱鸟先飞”的概念确实鼓舞人心,给人长志气。虽然以前大家有一些自卑心理在作怪,但咱们人穷志不能穷。“弱”是现实,但要从自己身上找落后原因,要奋勇“先飞”。只要有志气,就能后来居上。

“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习书记在宁德工作的始终,并被闽东人民传承发扬,称之为“闽东精神”。

关心指导办公室工作

李金贤:习书记很重视办公室工作,也很熟悉办公室工作,所以很体贴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难处。

办公室工作需要“三个加强”

我原来在行署办公室当主任,他来了5个月,就把我调到地委办公室。当时我心里忐忑不安,因为自己年龄比较大,比习书记年长十岁,而且我也知道,习书记工作要求高,节奏快,规矩也很严,计划性强,我怕跟不上他的节奏。

结果,他叫我过去谈话,好像已经摸透了我的心理,讲得很直率。他说:“办公室工作是一个苦差事啊,什么好受的没有,只有难受。有的人不愿意来,愿意来的人,组织上还不一定看得上。”

他这么一说,一下子就让我放松下来,也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他随后对我提出了办公室工作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强调按规矩办事;二是加强干部管理特别是秘书的管理,并说领导的秘书是工作的需要,没有任何政治上的特权;三是加强学习思考,多下基层调查研究,抓好落实督查反馈。

连标点符号也不能马虎

李金贤:习书记总是能够指明办公室的工作方向,帮助我们理顺办公室的各种关系,对同志们的工作充分肯定。但工作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他也直接提出来,从不含糊。

拿文字工作来讲,他说文件是用来指导工作的,连标点符号也不能马虎。他最怕文稿写成长文,一个报告稿,一般四五千字就可以,但是条理一定要清楚,观点必须鲜明,要引经据典,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绝不能唱高调,不能讲空话、套话。

艰苦朴素、严于律己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受的”

李金贤:习书记刚来宁德时,地委对他的吃住行作了这样的安排:在闽东宾馆腾出一个套间,使习书记生活起居有人照顾(新婚不久的习书记独自一人到宁德上任);行署新进了两部进口小车,安排一部给他坐,司机由他自己定。这本是入情入理的安排,习书记却一一谢绝了。

习书记说:“车辆还是用老书记退下来的小车,连原司机一起转过来就行了。我也不能住在宾馆,还是搬到机关干部宿舍住,吃在机关干部食堂就可以。”

经办人员一听连忙劝道:“这可不行啊!老书记退下来的车已经跑了二十多万公里,车头在一次车祸中碰坏修理过,闽东山高路险,还是换新的比较安全吧!让您住在宾馆,主要是考虑到家属不在身边,生活不方便。”

但是,习书记还是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们是贫困地区,不要摆阔气、讲排场,还是过紧日子好。新车就留给接待客人用,要保证客人坐得舒适安全。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受的,住在机关宿舍,和干部在一起工作生活,各方面才方便。”

生活上没什么讲究

林思翔:习书记到宁德任书记的时候,我是地委秘书长。他的办公室在我办公室楼上,宿舍在我家隔壁,两家的厨房中间仅隔着一个采光小天井。

刚和习书记打交道时,就感觉他非常朴实,生活上也没什么讲究。吃饭就在地委食堂。穿衣服也是入乡随俗,没让大家感觉有什么与众不同。

住的跟我们一样的旧房子,建筑面积大约是九十几个平米,条件差不说,还是个把西头儿的房间,太阳一西晒就会很热。他坐的车是一台很旧的老爷车,出事故大修过,经常在路上抛锚。

不熟悉的人不知道,宁德虽然离福州不远,可外面的人一来就会被这里的山路吓住。刚出宁德城就是著名的飞鸾岭,山高路险,盘山路旁边就是万丈悬崖,看下去很可怕。宁德的路这么糟糕,习书记本可以配个好点的车子,可他坚持不用。

他的办公室也是老书记用的办公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里外两个小房间,外面有一套沙发接待客人,里面就是一组老式办公桌椅。唯一的“高档”电器是一部窗式空调,转起来噪声非常大,嗡嗡作响,还时不时出点故障,闹罢工。可习书记对这些都不在意。

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李金贤:我对习书记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勤奋好学。他什么时候都能挤出时间来看书,而且什么书都看,基本上是把整个空余时间都放在读书学习上。白天不下乡的时候,他会准时到办公室,看文件、看材料,找人谈话。业余时间,就一个人在家里看书。即使是下乡最辛苦的时候,晚上也是雷打不动地看书,每一个县的县志,是他的必读书目。

进了书店门,两眼直放光

记得到寿宁县下党乡调研,前一天晚上吃完饭,他在县城溜达,转着转着就转到了新华书店。进了书店门,就看他两眼直放光。他惊讶地说:“没想到寿宁县城书店里还有这么多好书啊!”他总共买了八九本,有马恩列宁经典著作,有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还有一本清末小说《九尾狐》,我觉得非常新鲜。

“我的《人民日报》呢?”

林思翔:习书记爱读书、爱学习,这在宁德也是出了名的。他不仅自己爱读书,也非常提倡机关干部读书看报。当时宁德地委财政比较困难,所有常委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谁要看就去会议室看。这既是节省开支,也因为需求不大。

没想到他来了就问:“我的《人民日报》呢?”我跟他讲没有专门订。他就说:“《人民日报》一定要订,不看《人民日报》怎么了解国家大事,怎么能当好领导干部?”原来他有天天看《人民日报》的习惯。

后来,我们不仅订了《人民日报》,《福建日报》也是每人一份,在习书记的潜移默化之下,地委机关读书看报的气氛也逐渐浓厚起来。

待人真挚、一心为民

林思翔:习书记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他重情义,有真性情,我认为这是他最富有人格魅力的地方。

对老干部敬重有加

最有代表性的事情,就是他对老干部敬重有加。老干部有什么事找他,甚至谈一两个钟头,他从不觉得是“浪费时间”。用他的话说,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他说:“通过谈话可以沟通思想,这比做其他工作还要管用。”

有这样一件事。宁德行署有一位领导干部叫李治礼,是从山西过来的。他开始是行署副专员,后来是地区纪委书记,习书记到宁德时他已经退休了。不幸的是,有一天,这个李书记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他老伴慌乱之中,抓起电话就给习书记打了过去:“习书记,我们家老李走了。”

后来他老伴跟我讲,她并没有与习书记直接接触过,但在那样的时刻,什么人都没有想起来,一下子就想到了习书记,要给他打电话。

其实,是李治礼同志觉得习书记对老干部们很尊重,对他印象好,经常在家里提到,就给他老伴留下了习书记非常值得信任的印象。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宁德地委有一个老书记叫李天瑞,也是习书记很敬重的人。老书记回闽东来,习书记都交代办公室要派车接送,还虚心向他请教。后来李书记也是突发急症去世了。料理后事的时候,习书记非常难过,当即发了唁电,并交代我全权代表宁德地委去安排抚恤,后来还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

习书记对宁德地委前任书记吕居永同志也格外尊重。他接吕书记班的时候,吕书记已经62岁,他才35岁。但是他下乡调研的时候,还会请吕书记一起去。这份现任领导对上任领导的敬重是非常难得的。

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

林思翔:习书记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和他一起共事的班子成员,或者身边工作的同志,和他谈到一些想法和要求,他都会随时记在上面,甚至包括一些要求解决的个人问题。

比如有人要求工作变动啊,家里生活有什么困难啊,只要合理,他都会记在这个小笔记本里。可能当事人自己说完都没有在意,但过一段时间,他就帮助解决了。所以说,习书记是个行胜于言的有心人,不爱讲官话套话,或是张口闭口讲大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关爱干部群众。

如今,他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闽东干部群众都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感到骄傲。有这样富有人情味的人民领袖,我们的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摘自《习近平在宁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1月版)

来源:《秘书工作》2020年第3期
责任编辑:王亚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