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里 发表于 2021-3-17 10:02:35

《求是》杂志编辑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擘画

《求是》杂志编辑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擘画

来源:《求是》2021年第6期
作者:《求是》杂志编辑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清楚地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这是我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对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重要讲话的一部分,主要围绕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从5个方面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第一,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二,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第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十四五”开局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启航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热情,更广泛地动员和凝聚起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21年2月初,在牛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总书记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殷切嘱托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一些领域要保持领跑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像这样每年在春节前夕看望科技工作者,已是总书记的工作惯例。一次次的亲切交流和关怀勉励,传递的是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厚望。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放眼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的态势,深刻洞察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影响,开宗明义指出,“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图为2021年2月2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拍摄的月球样品001号。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这是挺立时代潮头、把握时代脉搏,长期密切跟踪关注科技创新发展最前沿和新趋势得出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确立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完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科技创新倾注了极大心血,不论是国内考察还是出席国际会议,不论是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参加每年的全国两会,不论是为科学家颁奖还是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都一再聚焦科技创新,不遗余力地推动科技强国建设。从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体系,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方向路径是什么、科技资源如何优化配置、创新活力如何激发调动、科技成果如何高效转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引领下,我国科技战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高铁、北斗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



2021年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左图为其中一幅全色图像,由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约330千米至350千米高度拍摄,分辨率约0.7米,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右图为彩色图像,由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画面为火星北极区域。 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供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深谋远虑,清醒指出我国科技领域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实事求是地进行梳理分析。比如,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多是科技领域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需要久久为功、下大力气攻坚克难。

放眼世界,新一轮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把握机遇,力求掌握科技竞争的主动权,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国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才能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振聋发聩的告诫:“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擂鼓催征,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响亮号召:“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让第一动力更强劲

101.6万亿元!60%!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20年,中国经济克服疫情影响,以极大的韧性逆势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015986亿元。其中,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4426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超过60%。这一亮眼的成绩单,再次有力诠释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实现了发展动力的换挡升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找准了突破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新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部署的12方面重大任务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列在首位。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作用愈加凸显,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如何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提出两点原则要求:一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二是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改善市场发展预期,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

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把握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对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3个方面对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指明方向:一是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二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三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

2021年2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总书记深情寄语航天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突出彰显了中国自主创新实力,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兴盛、民族自强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意义,深切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我们正处于由大向强的发展阶段,对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不能抱任何幻想;如果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强国建设就会成为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半点风浪。特别是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情势下,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定受制于人,被卡脖子、牵鼻子。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总书记语重心长嘱咐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就。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就对建设科技强国具有根本性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发力方向:一是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二是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总开关。基础研究薄弱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就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加强基础研究首要的是找准方向和目标,持续不断坚持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基础研究的两大着力方向:一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二是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加大力度,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从0到1”的突破越来越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对基础研究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力争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向世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雪面高程为8848.86米。2020珠峰高程测量,将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获取了更长观测时间、更多卫星观测数量的数据;GNSS接收机、长测程全站仪、重力仪等国产仪器全面担纲,指标精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图为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在峰顶开展测量工作。 新华社特约记者 扎西次仁/摄

——加快推进工程科技创新发展。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当今世界,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工程科技突破,都可能引发新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这一切,对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依靠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重申这一理念,再次深刻阐述科技体制改革对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了从法律、政策、措施到行动的完整落实体系。2015年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一些改革举措已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政策,一些老大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我国科技体制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等。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无比坚定地指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总的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



2020年11月2日,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传来消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测产结果公布,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图为当日工作人员将稻谷装袋。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摄

——发挥好企业创新创造生力军作用。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总体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围绕这一目标,总书记从几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完善长效机制,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转化的瓶颈。

——构建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4点要求:一是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二是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三是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合理的科研经费分配使用制度和科技评价制度,能够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反之则会阻碍科技创新。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对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方案,总书记要求继续坚决推进,“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人类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我国既是倡导者,更是实践者。

2020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不仅将测定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第一时间与各国分享,将总结出的有效检测方法和诊疗方案及早公布于世,与多国携手开展疫苗研发,更在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其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科技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提出明确要求:“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近年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开展联合研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围绕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从3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二是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三是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2019年金秋,在新中国70华诞前夕,一场隆重的表彰大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一颁授勋章奖章。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这份国家最高荣誉名单中,科技创新领域开拓者和引领者的名字熠熠生辉。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彪炳史册的功勋,激励着新时代创新者接力前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精辟论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建设科技强国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才评价制度的弊端所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总书记对除弊革新、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提出3点要求:一是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二是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三是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近年来,有关部门针对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持续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出台一批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不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针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3点管长远的要求:一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二是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加强人才投入,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创新中国朝气蓬勃。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亿万中华儿女逐梦前行,正在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责任编辑:张玙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求是》杂志编辑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