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里 发表于 2021-7-23 10:10:45

路遥:用文学给予奋斗者精神力量

路遥:用文学给予奋斗者精神力量

来源:新华社


路遥(右)在陕北农村走访(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姚宗仪 摄

新华社西安6月6日电 今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首次出版发行。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出版30余年,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并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它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为外国读者开启一扇了解中国城乡社会的窗户。

在延安大学文汇山,有一座小小的墓园。《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就安葬于此。在他塑像身后的墙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户贫苦农家。父母供不起他上学,便把年幼的他过继给陕西省延川县的伯父为子。

那时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贫穷与饥饿是人们的普遍生存状态。读高小时,大伯家能给路遥最好的粮食就是菜糠团子。上初中时,乡亲们从救命的粮食里分出一升半碗,让他带去学校吃……

贫苦生活锤炼了路遥的精神品格。他曾写道:“正是这贫瘠的土地和土地一样贫瘠的父老乡亲们,已经交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也成为他一生书写的主题。

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他全身心投入文学的海洋,与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相遇”。此后,一直如柳青一样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滚滚而来。写作者们在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的创作中奋勇探索。凭借小说《人生》声名大振的路遥,却在创作一部全景式反映1975年至1985年间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性小说。

“一般作者创作长篇,大体想明白故事框架后,就可能鸣锣开张了。但路遥却非常谨慎,他扎实而认真地做了近三年的准备工作。”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路遥传》作者梁向阳说。

路遥先给自己列了近百部中外长篇小说的书目,并认真读完其中的十之八九。为了准确把握历史进程,他翻阅了1975年到1985年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延安报》和《榆林报》合订本,手指磨得生疼就用手掌继续翻。

1985年秋,路遥来到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开始了第一部分创作。

在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成时,路遥自信满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各种文学创作思潮冲击下,被认为“过于陈旧”。

“面对接连的退稿通知,路遥依然清醒而坚定。”梁向阳说,他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创作手法,用其他手法写《平凡的世界》是不负责任的,“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

好在,书中那群经历苦难的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打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编辑叶咏梅。在她的努力下,《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飞到全国亿万听众的耳畔,引发巨大的反响。据统计,当年的直接听众达三亿之多,读者来信达两千多封。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在致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6年高强度的创作,诞生这部百万余字的文学巨作,拖垮了路遥的身体。1992年11月17日,路遥在陕西西安因病逝世。1995年11月17日,他逝世三周年后,骨灰被安葬在母校延安大学文汇山上。

斗转星移,人们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对路遥的敬意历久弥新。根据《平凡的世界》创作的广播剧、话剧、电视剧成为现象级作品,讲述路遥一生的书籍、话剧、纪录片、秦腔剧也广受欢迎。

“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展现出年轻人的拼搏奋进和勇于担当,这是渴望登上时代舞台的奋斗者共同的心声。因此它能跨越时空,给予人们精神力量。”评论家肖云儒说。(新华社记者蔡馨逸)


责任编辑:刘思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路遥:用文学给予奋斗者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