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七八级三位免试特招生史丰收、段元星和李维渡
1. 科大在北京建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在北京玉泉路校园建校,校园在长安大街向西约25公里的延长线上,搭乘很早就通车的北京地铁一号线,经过南礼士路,公主坟,五棵松等车站,很容易到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玉泉路建校时的大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校,是为中国科学院各学科培养后备人才,建校时设置的十四个系,都是科学院各个研究所急需的专业方向。
由于学校校长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担任,学校的口号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所以各系首任的系主任,是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或者研究员。
郭沫若在中国科技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上致辞
科大建校时的十四个系,专业,系主任记录在下面:
一系: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
设置专业:原子核物理、原子核工程
系主任:原子能所副所长 赵忠尧
二系:技术物理系
设置专业:半导体物理、铁氧体、低温物理、固体物理
系主任:物理所所长 施汝为
三系:化学物理系
设置专业:高速化学反应动力学、物理力学
系主任:力学所副所长 郭永怀
四系:物理热工系
设置专业:燃气轮机及喷气发动机、原子能动力、工程热物理 系主任:动力室研究员 吴仲华
五系:无线电电子学系
设置专业:无线电技术、声学、电子学、电波天线
系主任:电子所所长 顾德欢
六系:自动化系
设置专业:自动学、远动学、自动化技术工具、自动化计算技术
系主任:自动化所所长 武汝扬
七系:力学和力学工程系
设置专业:高速空气动力学、高温固体力学、土及岩石力学、化学流体力学
系主任:力学所所长 钱学森
八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
设置专业:放射化学、同位素化学、辐射化学
系主任:原子能所研究员 杨承宗
九系: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
设置专业:稀有分散元素地球化学、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稀有元素
系主任:地质所所长 侯德封
十系: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系
设置专业: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化学、重有机合成
系主任:化学所副所长 华寿俊
十一系:应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系
设置专业: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工程逻辑
系主任:数学所所长 华罗庚
十二系:生物物理学系
设置专业:生物物理
系主任:生物物理所所长 贝时璋
十三系:应用地球物理系(全系为四川籍同学)
设置专业:高空大气物理、天气控制
十四系:科学情报系(1959由并入的原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增设)
设置专业:物理、化学、生物
1963年,科大首届毕业典礼,杨秀峰(最高法院院长),郭沫若校长,陈毅元帅,聂荣臻元帅躬逢盛会
2. 七十年代下迁安徽合肥
WG中的1970年代早期,科大下迁安徽,辗转数地,最后落脚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部学校(即目前科大合肥校区的东区和北区)的校址上办学。
北京玉泉路校园大门南边,隔长安街延长线大街,就是公交322路的终点站,一大片空地。在1980年前后,据说当时的北京市政府答应把这一大片空地,连带周边一起给科大,以代替被高能所占领的路北的原校园。
但是科大最终没有能够回到北京,在合肥一直发展到现在。五十多年了,科大在合肥,又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迁合肥后的校门
3. 78级破格特招的三位学生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二年,科大破格招收了三位特殊学生,每位都有特长。他们分别是781学习数学的史丰收、782学习物理的段元星和787学习地球物理的李维渡。
1)史丰收
史丰收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速算家,由科大特殊招入数学系学习。
1956年2月,史丰收出生于陕西省大荔县,是我的老乡呢。
78级入校以后,入住刚建成的学生宿舍 “四牌楼” 。我们八系(生物系)、九系(精密机械和仪器系)、二系(物理系)、一系(数学系)和少年班一起分住在西北角152楼的二楼,与校团委在同一层。时不时,我在楼道里就会碰到我这位大名鼎鼎的老乡,他经常会操着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和我谈天说地,以及问我假期会不会返回家乡等。
根据媒体介绍,史丰收在十岁多的时候就对速算产生了极大兴趣。经过10年左右钻研,发明了以他命名的“史丰收速算法”。这个速算法,使用左手五个手指的伸和曲,结合大脑的记忆进行运算。这套方法,有26句口诀,由高位算起,配合指算,不用计算工具,不列计算程序,看见算式能瞬间直接报出正确答案,计算速度极快,是当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创举。
在校时,史丰收多次讲述他速算的故事,比如看到一部车开过,车牌上的数字立刻就成为他速算加减乘除的对象。
1980年,史丰收肄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离开科大建立了“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并建立速算法研究所担任所长。
“史丰收速算法”可以运用在多位数的加减乘除以及乘方、开方、三角函数、对数等数学运算上。史丰收速算法崭新快速,对少年儿童有强大的吸引力,少儿连续学上两三个月,基本可以掌握。
然而不幸的是,史丰收因心脏病发作于2009年9月在北京逝世,享年53岁。最后,速算家史丰收的骨灰归葬家乡陕西省大荔县。
2)段元星
由于比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更早地用肉眼发现一颗新星,段元星被破格录取到科大物理系学习。
段元星于1945年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1968年,段元星高中毕业以后,和当时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下放到宁都县当地农村插队落户。
业余时间,段元星喜爱钻研天文科学,阅读了大量的天文书籍,并记下10余万字的天象观察资料。在这期间,段元星在当地学校任民办教师。
时间在1975年8月30日北京时间19点35分,在农村插队劳动的段元星,用肉眼在浩瀚的夜空中发现了出现在天鹅座的一颗新星。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回忆起那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夜晚,段元星仍然很激动:
“当天吃罢晚饭,我习惯要去梅江游一会儿泳,觉得有些累了,便爬上岸来,躺在江边开始‘数星星’,当我的目光移到天鹅星座时,突然发现这个星座上多了一颗明亮的星星!起先,我以为这是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是目不转睛地观看了一分多钟,发现那颗星并没有丝毫的移动。我急忙跑回家去,用自造的天文望远镜对着那颗亮星仔细观测,查对它的位置,测定它的亮度。我迅速推断:这是一颗新星!”
这确实是一颗新星,亮度大约和北极星相当。
段元星于1975年8月底发现新星的事迹,被记载在报告文学《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中,而且入选1979年至1983年的全国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段元星的事迹,通过中学生们传遍了全国。
段元星所发现的这一颗新星,是4000年前,也就是中国差不多大禹治水的年代,在银河系爆发的一颗新星。这颗新星的亮度由于爆发而陡增1000万倍,而这颗新星爆发时所产生的耀眼光芒,于公元1975年8月末抵达人类居住的地球。
当时,正在江西省宁都县下乡的知识青年段元星,在8月30日北京时间19时35分,用目视观测手段独立发现了这颗位于天鹅座的新星。
同日的北京时间22时45分,北京天文台的沈良照先生,也用天文望远镜独立发现了这颗著名的新星。
他们两位的独立发现,迅速得到了中国天文界的承认。然而,他们两位却都不是这颗新星的第一发现者,被世界承认的该新星的第一位发现者,一位名为长田健虎(Kentora Osada)的日本高中高年级学生,比他们早一天发现。
新星被发现两年多后,《江西日报》的记者采访了段元星发现新星的过程,以报告文学《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记载了他的事迹,刊载于1978年第3期的《解放军文艺》。文章后来被选入1979年至1983年的全国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在这五年里,全国近一亿的中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了解了段元星发现新星的故事。
肉眼发现新星之后,段元星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调入该台工作,随后被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
当年的生物系和物理系、地球和空间物理系一起上各门物理课。于是,在两年的时间里,笔者和段元星坐在同一个课堂,修习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原子核物理等各门物理课程。他身背书包,和比他小十多岁的同学一起上课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段原星结束了在中国科大物理系六年的学习生活回到首都之后,一直在北京天文台担任研究员,直到不久前退休。
3)李维渡
图片
说起来也真是巧,科大78级第三位特招学生、因为提出地表理论而被地球和空间物理系特殊录取的李维渡,也曾经和我们在同一个教室中上课好几年。
李维渡的大学同班同学欧阳兵,给我讲了很多“李大哥”的故事。“李大哥”是他们班几十位同学对李维渡的尊称。
1951年,李维渡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中学毕业以后,李维渡上山下乡,在农村插队长达约九年时间。后来知青点的其他知青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而家庭出身不好的李维渡,还只能在一次次的无望中继续修理地球。
后来有一位福建省莆田县的小学老师(记忆中叫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知青在农村的穷苦情况。毛泽东回信并寄了几百元钱,这在当时真是巨款,也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情。虽然这里的知青的情况略有好转,但是,李维渡还是只能无望地在农村生活。
李维渡母亲一方的长辈,是基督教的信仰者,也是有文化的人。但是这种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中属于大逆不道,本人及后代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文化人也不被社会所欢迎。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李维渡没有像他的长辈一样被整,可能是因为当地老百姓对于这样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已经丧失了兴趣。
在农村漫长的苦闷之中,李维渡自学地球科学知识,并且提出了地表形状形成的特殊理论。在自学的过程中,李维渡得到一本介绍相对论的小册子,如获至宝。他反复钻研,推导里面的公式。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思维训练,对他有极大启迪。
据李维渡介绍,1976年毛泽东过世的时候,虽然周围有很多人在痛哭,而他却没有哭。他感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应该结束了。
大学期间,他曾经形象地介绍过他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地球会膨胀和压缩,在压缩的时候,就像一个苹果在干枯中表皮会形成皱折一样,地球表面在压缩的时候就形成了各种山脉。而在膨胀的时候就会形成诸如海沟的结构。
因特殊录取进入科大的李维渡,与各地高考的天之骄子一起学习,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李维渡坚持和班里那些比他年轻的同学一起学习,一直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以后,李维渡回到福建省地震局工作,主要从事地震与大地构造的研究。在地球物理领域里,他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这种坚持,在他的以后从事五花八门职业的同学们看来,还真是一种特殊的执着。他在福建地震局一直干到退休。
李维渡是一个特别耿直的人,如果有不同意见,他会跟你争论不休,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他不满当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尤其是看不惯地方干部在基层选举中的不正之风,所以他上书中央,反映他所看到的,提出意见。
由于在班里年龄最长,李维渡近年来主动担任班集体微信群的管理员。凡是做过微信群管理员的都知道,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协调各种关系,而且要保证大家的发言都中规中矩,否则微信群就会面临被封的危险。
对于李维渡来说,任何观察思考,都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也真是他的个性呢。
李大哥,祝你身体健康!
【作者致谢】感谢787欧阳兵分享李维渡的故事。
【作者简介】路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级生物系本科,美国伊利诺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目前从事核酸新药研发工作。
作者近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