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里 发表于 2016-12-20 10:41:36

99%的广州人都不知道 “花城”美誉原来是由她而来(一)

转载微信公众号:凤凰广州

99%的广州人都不知道 “花城”美誉原来是由她而来

追忆:"花心"两千年

花埭:多花的河涌、水田、沼泽交错之地



庄头,从前叫庄头村。讲到花城,我们常常会说到从前的广州之花—素馨花,就会想起那个素馨姑娘的故事。相传,素馨姑娘的家,就在庄头村,而也因为这样,这里当时是个花花世界。历史上,在五代十国的南汉时候,如今芳村花地一带称为"花埭",而对岸的河南庄头一带则称为"花田"。所谓的"埭",即水而成的土堤堰,而花埭,就可以理解成是"多花的河涌、水田、沼泽交错之地"。


广州鲜花的种植变迁
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就发现岭南人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这里都是"彩缕穿花"的人。汉代的广州,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已引入海外各种花卉,唐代广州的花卉已全国闻名,著名诗人孟郊曾描绘广州冬季仍然处处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花地隋朝时鲜花种植已形成规模



荔湾区芳村地区花地的千年芬芳从隋朝开始有了正式的记载:"花埭"一带属于狭义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这里原本是一片广阔的海湾,西江、北江挟带大量泥沙流到古海湾,在海潮顶托的作用下沉积下来,秦汉时期这里开始有几个沙洲,这些沙洲大约就是今天的花地、海北、鹤洞。当时白鹅潭一带海面辽阔,传说赵佗曾到珠江北岸现在白鹅潭附近眺望远方,只见几个小沙洲在烟波浩渺的江中若沉若浮,就像海中的一朵芙蓉,从此这个地方就以"芙蓉沙"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时期广州已形成国内首创的"迎春花市"



清代中叶,广州已形成国内首创、闻名海内外的"迎春花市"。每年除夕前三天,广州市中心的藩署前(今北京路财厅前)一带形成花市,数里长街,吐艳争芳,人潮涌涌,广州"花城"的美誉名副其实,在国内城市中,这一别称和美誉也仅广州独有。花市至今仍延绵不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花言花语



素馨花
木犀科、素馨属攀援灌木
花城花开在庄头,满城难觅素馨花

"花城"的美誉,实则是以一花之力撑起来的,那就是"素馨",一种曾经在珠江南岸芬芳了几个世纪的白色小花。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传说,南汉王的宠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头村的种花女,进宫后还爱好种花,流风所及,不但王宫贵族好花,老百姓们也都种花养花,相沿成习。岭南有一种茉莉叫素馨茉莉,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王姬。


木棉花
木棉科,双子纲植物
英雄树、英雄花

提到木棉花,耳边就响起了罗文唱的《红棉颂》,"红棉盛放,天气暖洋洋,英姿勃发堪景仰"。广州人对木棉花最是不陌生,它不止是广州的市花,它还是那满街的行道树, 木棉花是南方的特产,五片拥有强劲曲线的花瓣,包围一束绵密的黄色花蕊,收束于紧实的花托,一朵朵都有饭碗那么大,迎着阳春自树顶端向下蔓延。木棉树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木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艳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


蝶变:打造"花园城市"

花城政策


广州晋升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经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组成的专家组层层考核,广州继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称号后,又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
目前,广州建成生态景观林带507公里,碳汇造林10.38万亩,新增森林公园24个、湿地公园12个,完成乡村绿化美化395个,基本形成了公园花园满城、绿道林带绕城、森林进城围城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番禺大道景观绿化美化升级改造方案》


番禺大道当前绿化带整体植物景观显得杂乱、全线乔木种植密度过大,部分乔木长势较差。为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环境,我区制定了《番禺大道景观绿化美化升级改造方案》,对番禺大道沿线绿化带进行升级改造,绿化改造面积约85000平方米,于11月11日起开始进场施工,预计明年2月中下旬完工。

《人行天桥、立交桥绿化技术规范》



在市质监标准化部门、市政部门、市园林科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人行天桥、立交桥绿化种植养护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实施。该规范是在总结广州市天桥、高架桥与立交桥绿化管养的科技成果和经验技术上制定的。

《广州市不同绿地适宜种植的植物推荐名录》


《广州市不同绿地适宜种植的植物推荐名录》根据不同的绿地类型、功能和要求,推荐了不同的适宜种植植物,其中仅乔木树种就有363种,以常用树种、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原则,如本土的木棉,以及美丽异木棉,羊蹄甲和宫粉紫荆,市民常见的乡土树种、外来树种均有囊括,还配有习性,可谓一本广州植物百科全书。

《广州市绿化条例》


《广州市绿化条例》合并了原《广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和《广州地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内容,最大的亮点是创新性地提出了“绿线”和“永久保护绿地”。《条例》第十条规定,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绿地系统规划划定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的绿线,并向社会公布。


畅想:未来的花花世界

珠江景观


按照住建部要求,广州将全面启动城市设计工作,围绕云山珠水,注入文化元素,突出传统文化、自然生态和历史遗迹保护,传承广州文脉,突出岭南风格,丰富城市内涵。
重点打造3段10公里珠江岸线,优化提升桥梁景观,完成临江大道生态景观带、广州塔·珠江黄金水段5A旅游景区等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水陆双线景观。

花城花景


目前,广州城乡绿化各项指标都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进入全国绿化先进城市行列: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59个,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211个,绿道近3000公里。
2016年,广州计划新增10个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今年广州各区还新建绿道150公里,在流花湖、麓湖等人工湖湖岸建设环湖步道(缓跑径)示范段。 全市将建设30个城市赏花景点,每个区整合推出不少于3个赏花点,打造市属公园"一园一景",并且将新增10个森林公园和7个湿地公园。重点推广种植木棉、宫粉紫荆等开花树种。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从古至今,从地标建筑到人文风俗,老广对于"花"是满满的回忆。如今,在广州的各个角落依然能找到花的"踪迹"。闻香识花城,让我们一同细读这些花事和花语,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文风情。”
花街行起

花市记忆



晚清
已有年宵花市传统
清末除夕花市时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至除夕中夜,以售花为主。这时广州的花卉品种也已远超以前,主要有吊钟花、桃花、银柳、水仙花、金桔、朱砂桔等。


民国
新旧城区花市连成一片
除双门底外,西关十八甫、桨栏路在民国初年亦已形成年宵花市,拆城墙筑马路后,西关地区与原城区连成一片,成为民国时期广州的中心花市。


抗日战争期间
花市也从未中断
从二十世纪开始,迎春花市成为了广州的传统民俗,从西湖路花市扩展到全市四个,后来又变成六个。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每年的花市也并未中断。


抗日战争胜利后
不吝千金买繁华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花市市况平常。到了1947年,工商业逐渐恢复,出现了"不吝千金买繁华"的暴发户。


解放后
领导游花市赋诗
1957年2月,朱德在广州过年,除夕前,老人家提出要到广州花市看花。老人家不顾年迈,自始至终兴致勃勃,不时询问花的品种、价格、花农收入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
花市被列入广州非遗
改革开放之后,广州的迎春花市不断发展。2010年,"迎春花市"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马观花

平安有序

在官民合作下,以往花市结束后花商恶意弃花的现象大减。在人力和机械的合力下,广州因花市而被占用的道路,被迅速打扫,恢复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行车路面。

繁花似锦

岭南气候四季如春,春节期间繁花似锦色彩缤纷。年花中桃花、年橘、菊花的好意头,也体现出岭南文化中对来年家美人和国强的祝福和企盼。

各区亮点

立春翌日,201年迎春花市在广州各区全面"盛开"。各区花市"争奇斗艳",争相为市民和游客送上来自花城的新年祝福。

水上花市

集市以花为题,以水为道,以人为车,以秀为媒,设水上花墟,在水岸码头及周边固定花船售卖年花盆栽,重现昔日荔枝湾水上交易盛景。


芳名远播

梅花村:岭南第一村

梅花村种梅花的历史从民国开始,复种时间为2010年,其中白梅80棵,红梅40棵,均是社区居民以户为单位对口认养。经3年培植,百株梅花已初具规模。

花城广场:城市客厅

"花城"是广州的别称,在全国乃至海外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容易理解,便于传播,才把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广场命名"花城广场"。

花地湾:花乡

千年花乡位于广州西南,古称"花埭(地)",今称芳村。这是"中国第一花乡",更有"东方阿姆斯特丹"的美誉。清末民初,芳村花地河畔曾有"八大名园"声名远播。

云台花园:花城明珠

云台花园坐落在白云山入口处,享有"花城明珠"的美誉,1995年9月建成开放,因背依白云山的云台岭、以种植四季珍贵花木造景为主的花园而得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99%的广州人都不知道 “花城”美誉原来是由她而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