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这些领域大幅领先日本!
2017年,中国这些领域大幅领先日本!来源:宁南山
今天的中国和日本,综合国力其实已经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了。我们可以和二战时期来对比下,德国的军工技术水平和军队训练水平都高于苏联,然而人口只有苏联的三分之一不到,所以最后被苏联反推到本土,这就是双方国力差距的体现。
当时的日本的军工技术和工业产值也高于中国,但是人口(包括台湾朝鲜)只有中国的4.5亿人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也无法战胜中国。
今天的中国和日本对比就更加悬殊了,日本不仅人口占中国比例下降到十分之一,而且在工业总体技术实力上已经落后中国,领先的只有一部分民用科技。我们从人均工业产值就可以看出来,2015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已经是日本40%了。
中日的技术实力可以这样看,一个不恰当例子,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就好:
世界上有100项工业,中国基本上每一项都在得分80分以上,总分8000分;而日本总分是中国的四分之一,2000分左右,但是这2000分主要来自22项工业,每项得分90分左右。
所以单看这22项,日本是领先中国的,但是因为日本不是全产业链国家,而中国是,所以在其他工业项,日本要么根本没有涉及,要么总体技术水平不如中国。
所以,要列出中国在哪些方面领先日本,就2017年而言,已经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了。
1:中国高质量基础科学投入和产出高于日本
中国经济总量2010年超过日本。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纷纷都把注意力放在人均上,忽略了经济总量超越的意义——经济总量超越,意味着投入到科技等各项事业的资金会大幅超越,在科技上领先日本。
1) 中国2016年R&D研发费用为1.54万亿元,占全世界超过20%,仅次于美国,超过欧盟28国总和;日本排在美国,中国,欧盟之后列世界第四,总R&D投入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
2) 2006-2016十年时间段全世界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1%的顶尖论文,中国占全世界12.8%,排在世界第二,美国第一,中国第二,英国第三,德国第四,日本第五。
3) 全世界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进入本学科前1‰的国际热点论文,注意是世界前千分之一的顶尖科技成果。中国2014-2015年2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国际热点论文为495篇,占世界总数的18%,世界排名首次闯入第三位,仅此于美国和英国。
4) 把全球各学科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拿出来,总共176个学科154种期刊,统计在这些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中国自从2010年开始在这些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就连续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2015年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8286篇,比2014年增加2781篇,占世界的15.2%,增长速度高达50.5%。
5) 英国《自然》杂志做过类似的统计,他们把范围缩小到统计68种顶尖科学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按照不同学科,不同权重等算法做了个自然指数,中国2015年也是第二,仅次于美国,排名前五位是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日本。
再说一个数据,2016年华为研发支出764亿人民币,超过11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全国(包括政府,团体和企业)2016年研发支出的9%。
2:高速公路和地铁
中国人均高速公路长度比日本长,没错是人均。
2017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我国新增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2017年我国将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达到13.5万公里。
也就是说,2016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大约13万公里,对应13.8亿人口。日本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14年底为8100公里,对应1.27亿人口。2016年日本高速的通车里程我没有查到,就算9000公里好了。
人均高速公路长度中国是日本1.33倍,也就是说,人均高速公路中国比日本多30%。
而且这个问题也有答主回答了,日本高速公路很多是下面这样的,非常窄,这样也叫高速,在中国,这种水平的道路是没有资格叫高速的。
实际上,中国,美国,欧洲面积差不多,但是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比欧洲,美国都长,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高速公路网络。
还有一个地铁建设,据日本地下铁协会数据,日本12个城市地铁总长800公里(编者注:不包括城市内地面轨道交通),中国2015年一年建成的地铁长度就有750公里左右,一年一个日本。
2015年末中国全国建成地铁长度为3750公里,规划中的更超过7000公里,按照这个速度,中国人均地铁长度也将超过日本。
3:中国军事装备工业比日本先进
中国兵器工业、中国兵器装备、中船重工、中国航发等12大军工集团依靠着中国世界第二的军费投入,成为世界少有能在所有领域能和美国较量的军工体系。
打卫星的动能系列导弹,巨浪潜射导弹,最新一代采用世界领先无翼布局的P-15L空空导弹,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055新一代神盾大型驱逐舰,J-20 第四代战斗机,10倍音速超级飞行器DF-ZF,空中加油机,运20大型运输机,095和096新一代核潜艇。
上面列的十种主战武器,日本没有一样能自己造,全部要从美国买。
以空中加油机为例,2015年10月,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将购买美国3架KC-46空中加油机,每架的价格估计约为2080亿日元(约合17.28亿美元), 三架合计超过50亿美元。50亿美元,比松下,索尼,日立三巨头一年净利润加起来还多。
总是有人说,日本不过是被美国限制了,没有美国限制,日本分分钟造出某某先进武器。我想说,这是完全的臆想,完全不了解先进武器需要的技术能力和高额投入。
我们以日本的第四代战机心神为例子,日本从2000年开始研制,美国还帮忙提供发动机,2016年12月才首飞,到2019年才能决定要不要装备部队。
而中国的J-20今年已经服役了。
下图是2015年世界各国军费对比,中国世界第二1458亿美元,而日本只有410亿美元,只有中国三分之一。当然日本可以加大军费投入,然而日本经济实力总体只有中国的40%,且双方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4: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1)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中国仅次于美国,这个各位应该没有太大意见,我在知乎另外一篇文章里面已经提到了,全世界排名前20的互联网公司,美国12家,中国7家,日本1家,日本的这家还是雅虎日本。而且中国在20强以外还有网易和唯品会两家,预计也会进入20强。
2)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全球正在高速发展的下一个超级产业,所有的公司,对也包括你的公司,只要有IT系统,迟早会云化。根据IDC和德意志银行的数据,全球云计算市场三强格局已经在逐渐形成:亚马逊,微软Azure,阿里巴巴,形成3A格局。
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业务增长有多快?
2015年6月—2016年6月阿里云计算收入已经达到6亿美元;
根据阿里巴巴2017年公布的最新财报,2016年4月—2017年3月,阿里云计算收入已经达到66亿人民币,接近10亿美元,增长超过100%
除了三强之外云计算业务美国还有IBM,谷歌等,中国还有网易,百度,腾讯,华为也在进军云计算,以后这个领域基本是中美争霸局面。
日本在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个产业领域目前还没有大型公司出现.
3)再说说人工智能,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调查了AI研究领域有权威的3个国际会议。参加这些会议之前都有专家审查,获得通过的还不到3成,只有水平高的成果能发表。以2010~2015年举行的会议为对象,按照发表者、所属机构和国籍等进行了分类。
从最具权威的美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国际会议来看,最近3年来,美国和中国的发表成果出现激增。2015年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的发表达到326项(48.4%),比例最高,其次中国为138项(20.5%),两国占整体的约7成。而日本排在第8位,仅为20项(3%)
可能很多人把人工智能理解成机器人,说日本明明在机器人技术上领先,这样理解人工智能是错误的。人工智能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计算智能(机器人能计算和存储)
第二层是感知智能(机器的视觉、听觉可以超过人工)
第三层认知智能(未来的核心)。
很明显,第三层的认知智能是最高级的。日本机器人技术领先,是硬件的运动能力和精度部分。
计算能力,中国的超算在速度,能耗和总计算能力都领先日本;超级计算机的冠军一直在中国手里,申威太湖之光速度世界最快,而且单位运算次数最节能。
感知智能,举个例子,百度和谷歌的图片识别搜索,苹果和科大讯飞的语音高精准识别输入(Siri中文就是使用了讯飞的技术)。
中国公安部2016年推出的网上身份证人脸识别;阿里在杭州搞的城市大脑智能交通系统通过识别车牌和车流控制交通;腾讯的机器客服等都是人工智能。在深圳,2016年大部分停车场都实现了车牌识别自动抬杆进站 。
2016年老罗的锤子发布会上用的讯飞输入法,实时把演讲语音转化为文字输入,就是机器的智能语音识别。
2016年全球的语音合成大赛暴风雪竞赛中,全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和科技公司都会参加,5 分是播音员的水平,4 分是普通人的说话水平,中国科大讯飞是 4.2 分,第二名只有 3.9 分。全世界,让计算机念小说风格、故事风格的语音合成,只有中国做的超过了普通人的水平。
再比如,在噪音下的语音识别,做的最好的也是中国,目前奔驰宝马的新一代汽车,在车速超过100公里,开着空调的情况下,只有使用中国技术才能实现最高的语音识别能力。
人工智能第三层是认知智能,也就是机器能够做出认知和判断,这关系到神经网络的研究。
在中国,机器已经在2016年年上海的四六级考试,在江苏、湖南等地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中对学生的语文和英语作文判分,其准确度已经超过人工的平均水平。
再比如机器翻译,在 国际口语翻译大赛( IWSLT)中,以前的比赛汉英翻译项目都是日本研究机构全球第一,英汉翻译项目都是美国机构全球第一。从2014年 11 月的比赛开始,中国获得了全球第一,终结了这个历史:科大讯飞英汉和汉英都是全球第一名。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组织的机器翻译大赛,从2015 年 2 月开始中国也是全球第一。
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如果是做机械动作,做的和人体形态相似,这个比中国强;但你让它识别语音,让它说话,让它搞翻译,让它判定考试试卷,让它识别图片,让它做复杂语言认知,和中国的差距就出来了。
例如2016年11 月 15 号,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组织的国际非常知名 KBP 认知大赛中,包括卡内基梅隆和 IBM 这些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参加了,中国也获得全世界第一名。
中国的人工智能,不仅在基础研究论文数量和国际比赛中领先日本,并且随着百度,科大讯飞,腾讯,阿里,华为等企业实现了落地,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随便下个e代驾APP,现在都实现了对司机人脸识别和后台数据库比对;
中国公安部已经在酒店试点人脸识别入住,2016年9月杭州G20期间杭城酒店就实行了人脸识别入住。
你打开支付宝APP, 点我的客服,和你对话的都是阿里机器人;
你打开苹果手机siri,用的就是国产语音识别技术;
你下载讯飞输入法,可以实现世界最高精度语音转化为文字输入;
打开百度,可以语音搜索,可以进行图片搜索;
中国在云计算领域已经形成了阿里,腾讯,华为等云计算强力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出现了百度,科大讯飞这样的领军公司。
阿里,腾讯和华为也在进军人工智能领域。例如阿里在杭州开发的城市大脑系统,IEEE院士、阿里云机器视觉科学家华先胜说,阿里城市大脑是全球唯一能够对全城视频进行实时分析的人工智能系统。
再例如,2017年5月18日,全球权威机器视觉算法测评平台KITTI的世界纪录再此被刷新。来自中国的科技公司阿里云将其车辆检测的准确率拉升至90.46%,而车辆检测被认为是实现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
另外在人工智能领域比较低调的腾讯,其开发的国内最强的围棋AI绝艺,在国内平台上也屡次战胜包括柯洁在内的国内顶尖围棋选手。
5:家电和电子工业品牌份额和利润
人们主流使用的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
下图是2016年Q3智能手机世界份额情况,中国三强华为,OPPO,VIVO三家占了20.7%的份额,排在世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排前两位的苹果和三星都在下滑,而中国的三家都在上涨。
即使出了前五,你还是会看到一堆中国品牌,日本品牌份额已经非常小了,没有一家进世界前十。
同样的还是平板电脑,这个与智能手机一样,世界份额前三名也是三星苹果华为。我就贴一张图,这是2016年11月日本市调机构MM总研的数据,2016年4—9月的半年,日本平板电脑市场华为份额为17.7%,仅次于苹果,位居第二位。日本品牌即使在本土也敌不过中国品牌。
笔记本电脑,日本品牌在日本本土也敌不过中国联想。
2012年时,联想就已经在日本本土市场拿下了份额第一,到2016年10月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26.3%,第二名为惠普,日本所有企业加起来份额不到日本市场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日本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三大件上不仅全球份额不敌中国,连本土市场也被中国品牌和美国品牌占领。
我们再看看家电市场,一张图就可以看清楚世界市场份额,2015年日系家电品牌的世界市场份额只有松下还在世界前十,还不如中国美的集团一家4.6%的份额高。
说完份额我们再说利润。海尔,美的,格力2016年净利润都超过20亿美元,而日本,松下,索尼的主营业务都不是家电了,集团利润也只有十几亿美元,日本事实上在不断退出家电领域,市场留给中国,韩国,欧美。
6: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移动钻井平台、移动生产平台和海洋工程船。从接单格局看,中国接单份额达到47%,几乎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在技术水平上,全世界最先进,作业水深最深,钻井深度最深的钻井平台是中国烟台中集来福士公司设计制造的蓝鲸一号,作业水深超过3500米(3658米),钻井深度超过15000米(15240米),超过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
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世界首次实现可燃冰稳定试采成功,就是用的蓝鲸一号钻井平台。
7: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
光量子路线,2017年5月,中科大潘建伟宣布中国目前可以实现10个光量子纠缠,是世界上首台可以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原型机;
超导路线,2016年底中国已经实现了10个量子比特,刷新了之前9个量子比特的世界记录(已公开的,一般认为美国已有更高水平,但是未公开)。
量子存储器,2015年10月,李传锋研究组成功实现确定性单光子的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一次可以存储100个量子比特,创造了世界最高水平。
2016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等采用冷原子系综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毫秒高效量子存储器。
2017年5月,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段路明研究组首次实现具有225个存储单元的原子量子存储器,将原有量子存储器存储容量的国际记录(12个)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中国2016年量子通信卫星已经上天;
北京到上海的1000公里级别量子通信干线已经开通,目前正在进行安全性测试。
8:手机处理器和基带芯片设计
全世界手机处理器,三星,苹果,华为自产,公开市场就是高通,联发科,展讯三家,当然现在又多了一家小米想自产处理器。全球七家中国有三家,日本基本是空白,日本的索尼,松下手机等都是买高通的处理器。
基带芯片,技术难度同样很高,苹果也不能自产,要买高通的基带芯片。世界是六家,海思,展讯,三星,高通,联发科,英特尔。中国的海思和展讯同样是世界主要基带芯片设计公司之一。日本也是买美国基带芯片。
9:芯片制造
这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排名龙头的台积电净利润超过100亿美元,拿到日本可以排在所有制造业企业的第二位。
2016年全球十大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中芯国际29.2亿美元营收排全球第四,占全球6%,华虹半导体营收7.12亿美元,占全球大约1%,排在世界第8。
世界前十大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占了全球份额的99%,而其中没有日本企业。
10:芯片封装
芯片封装领域中国台湾的日月光,美国的安靠,中国的长电科技分列世界前三位,日本最大的芯片封装企业是J-device,排在世界第六位,但是这家公司在2016年初被美国安靠公司100%收购。
11:石油开采装备
日本本土是没有陆地油田的,直接造成了日本石油开采装备产业的落后,基本是空白。
而中国由于本土有庞大的油气资源,直接造就了强大的石油装备产业,每年出口40亿美元以上,中国设计制造的石油开采装备,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国外。
中国陕西宝石机械公司,2009-2015年连续三次中标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高端钻井合同,累计金额超过10亿美元,是首次有欧美以外的公司获得该公司高端钻井合同。目前宝石机械公司在北美高端市场和中东主产油气市场,拥有新增石油钻机30%市场份额的绝对实力。
同样在陕西的陕西宝鸡钢管公司,拥有亚洲第一条、世界第三条连续油管生产线,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连续油管生产技术的国家。
除了连续油管外,宝鸡钢管的X系列管也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一张名片。从最早的X52,到X60、X70、X80到X90,目前宝鸡钢管的X100代表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2006年,宝鸡钢管中标印度东气西送工程,供应60万吨X70钢管,订单的外汇总额达5.37亿美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钢管合同第一名,无人打破。
同样的还有海洋石油开采的贪吃蛇油管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和美国掌握,其他国家设计的油管只能直上直下,油层没有油了,就必须移动钻井平台到下一个油层。而中海油公司2015年开发的贪吃蛇油管钻井技术,油管可以实现自动转向,无需移动钻井平台,直接钻取旁边油层的石油。
在中海油公司开发这套系统之前,相关技术都在美国三大油服公司手中,他们对贪吃蛇钻井系统只租不卖,每日租金高达上万美元。
直到2017年5月,中海油的系统首次在南海完成了深水实验。
12:世界最高效率,排放最低的燃煤发电机组
中国设计建造了世界上发电效率最高的燃煤火力发电站。
2015年在江苏泰州部署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发电效率47.92%;每发一度电消耗煤炭仅为256.2克,比国外最好水平还低6克;同时烟尘,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三项的排放也是世界最低,同样领先日本。
其他再举几个例子:
民用航空工业,我们的ARJ已经商用,日本的MRJ还在等2020年;中国的大飞机已经首飞,日本还没有开始研制,20年内不会有大飞机。
同样和航空工业强相关的风洞技术,中国也远远领先日本,日本的飞机,都要到欧美去吹风洞验证飞机外形流体力学设计。
气象卫星领域,中国,美国,欧洲三强鼎立。
风云四号上面的大气垂直探测仪更是世界首发。目前中国的大气垂直探测仪可以做到检测1500层,当中国的探测仪开始提供全球独家的数据时,欧洲的仪器还要等到2022年才能发射升空,而美国现在连科研队伍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当别人放弃时,我们坚持;做成功了,就领先世界。”过去中国向国外卫星要数据,现在是国际气象界迫切需要中国的卫星数据了。
实际上,中国领先日本的产业和技术还有很多。
例如中国煤制油技术领先全世界;
中国还有世界传输速度最快的光纤,数据传送量560T每秒,这项记录一直在中国在自己刷新自己的记录。
例如中国研发的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
例如中国在4g,5g通信技术领域也领先日本,在日本的通信网络里面就有大量中国的通信设备在工作,而反过来中国的通信网络里面则没有日本的通信设备。
再比如大疆的民用无人机技术,国家电网的智能电网和特高压技术,海康威视的视频监控技术,万华化学的MDI,还有托科马克核聚变装置等等。
说一个基本结论,日本工业的产值和利润,在和中国和韩国的竞争中在逐渐被迫向汽车行业集中。举个例子,2016年世界500强,日本制造业利润最高的是丰田公司,净利润高达192亿美元以上。制造业净利润第二名是日产汽车44亿美元。
除开汽车工业外,净利润最高的是富士重工36亿美元,第二是普利司通24亿美元(也是汽车零部件公司),第三名是日本电装公司20亿美元。可以明显看出日本工业已经呈现汽车行业遥遥领先的趋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