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里 发表于 2017-8-1 17:44:24

复旦大学“文科院士”是如何“选拔”的?

复旦大学“文科院士”是如何“选拔”的?

转载:复二代之家

截止目前,复旦大学现有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包括杰出教授1人),共计12人,他们是:裘锡圭(杰出教授) 周振鹤 姜义华 童兵 刘放桐 王水照 葛剑雄 葛兆光 陈尚君 朱立元 黄霖 姚大力。在复旦大学,这些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俗称“文科院士”。他们代表着复旦大学文科的最高学术水准,是复旦大学文科的一面旗帜。


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

据知情者言,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评审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早些年复旦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岗位的设置。原来,复旦大学只有三位文科杰出教授,他们是章培恒、陆谷孙和裘锡圭。其中,章培恒先生和陆谷孙先生已经驾鹤西去,只有裘锡圭先生,硕果仅存。
大约2013年前后,在杨玉良校长任期内,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制度的选拔程序大体形成。按规定,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原则上不能超过“20人”,实际上一直维持在15人左右;参加应聘文科特聘资深教授的人选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年满六十周岁;第二,应聘者必须是校聘教授。
关于文科特聘资深教授的选拔程序,一般是由复旦大学各文科院系学术委员会推荐候选人名单,然后由学校现有的文科特聘资深教授组成“审查小组”,进行严格的筛选,确定推荐人名单,再由复旦大学送出去外审。外审合格的候选人,最终才能成为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


葛剑雄教授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享有极高的学术荣誉,他们一般要到80岁才荣休。在现有的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来自历史学科的资深教授最多,他们是周振鹤 姜义华 葛剑雄葛兆光 和姚大力,而研究古文字学的裘锡圭教授早年也是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而且,周振鹤、姜义华、葛剑雄等文科特聘资深教授都属于中国史学科,他们的研究专业没有一个是世界史方向的。这是由于复旦大学中国史学科的历史地位悠久,而世界史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截至目前,复旦大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科专业,尚无人进入特聘资深教授行列。
关于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的评选,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话题。人们可能要问,文科特聘资深教授有没有具体的“量化”选拔指标?实际上,真的没有。因为,到了这样一个“文科院士”的层次,评审委员会所考核的已经不是应聘者具体发表多少篇权威论文,比如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多少论文。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是一种“无形的标准”,也就是研究者在学术界的“口碑”等无形的学术素养。毕竟,参评文科特聘资深教授的年龄必须届满60周岁,到了这个年龄,学术界对参选者的研究成果大体已经形成了一个“江湖上的共识”。


葛兆光教授

不过,根据小编的观察,复旦大学目前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大体上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治学领域宽广,问题意识领先,理论功底深厚,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等等。如葛兆光教授,他擅长研究中国宗教史、思想文化史、艺术史等等。葛先生的学术造诣精湛,古今贯通,眼光比肩国际,其研究范围跨度之广和兴趣之广泛,非常人可比。
此外,葛兆光教授对学术有一种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他将学术事业视为己之生命,其高贵的治学精神,真的是令人高山仰止!如葛兆光先生在不久前接受《东方历史评论》访谈时所言:你必须得超越,可是,你怎么能够超越?其实,我觉得当国门打开,现在中国学界就面临很多挑战,我不知道现在学者是不是已经很满足,在中国研究里,反正我们能在国内充老大,哪怕充老二也行。可是,你是不是得走出国门?国际中国学界提出的有些问题,你是不是得回应?而且回应的方式,你是不是能让国际学界接受?比如,我们讲费正清提出来的“冲击-反应”论,我们到底怎么理解的?如果不作深入分析,常常会简单化,要么就是完全接受“冲击-反应”模式,要么就是贬斥“冲击-反应”模式已经过时,而柯文的“从中国发现历史”就是时髦了,我们就得跟着“从中国发现历史”,这样行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复旦大学“文科院士”是如何“选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