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桐城震惊世人:2017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占了两席!
小小桐城震惊世人:2017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占了两席!新闻来源:新浪新闻、中国科学院院刊等
2月27日,科技部在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经专家遴选、投票,1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进展从3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
依据得票高低,“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入选的十大进展项目完成时间为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绝大多数入选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部分研究成果被视为“重大突破”,或“填补空白”,或成为“重要里程碑”。
最令人吃惊的是,在这十项科技成果中,第6项“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第10项“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的核心人物吕昭平、程和平都是安徽桐城人!
有人感叹:科举时代咱考进士,科技时代咱发明创造!
也有人说:桐城自古除了文章厉害外,科技之光也照耀世人!比如出生在桐城县城廷尉第的明末方以智就是科学家,写了科学著作《通雅》《物理小识》《医学会通》等,还有数学家方中通、叶棠、张裕叶等等。
总之,就是要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不同的时代都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价值的人!
程和平科技成果
程和平,1962年12月出生,安徽桐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桐城中学。
1980-1987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和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同时辅修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获第二学士学位;
1987-1989 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90-1995 年,留学美国马里兰大学(Baltimore)医学院生理系,获博士学位。
曾任美国NIH老年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钙信号研究室主任,资深研究员(SeniorInvestigator, tenured)。1998在北京大学组建细胞钙信号研究室,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0年,获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现全职担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钙信号研究室主任。
2007年,担任首席科学家,获得科技部973项目“心脏的重大基础和疾病机理研究”。
2013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5月25日,程和平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12月21日,程和平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
2014年3月14日,程和平曾回桐城中学参观。在老教学楼前,他驻足良久,愉快地回忆起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杰出校友宣传栏前,他流连沉思,仔细了解知名校友的突出成就;在校园新区,他感慨良多,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教学区、运动区和绿化区。
座谈中,他十分感谢母校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对母校的大发展大跨越感到十分欣慰。希望母校培育更多有理想、能坚持、会努力、出成果的人才。并表示将加强与母校的交流与沟通,乐意为母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次入选十大科技进展的是“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
北京大学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和平及陈良怡研究组与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张云峰和王爱民等合作,运用微集成、微光学、超快光纤激光和半导体光电子学等技术,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记录了悬尾、跳台、社交等自然行为条件下,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的高速高分辨图像。
此项突破性技术将开拓新的研究范式,在动物自然行为条件下,实现对神经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多脑区等多尺度、多层次动态信息处理的长时程观察,这样不仅可以“看得见”大脑学习、记忆、决策、思维的过程,还将为可视化研究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脑疾病的神经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7月《自然·方法学》上。该成像系统被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Edvard I. Moser称之为研究大脑的空间定位神经系统的革命性新工具。
吕昭平科技成果
吕昭平,1970年生,安徽桐城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大学副校长。
1988年毕业于天城中学。
1988年—1992年,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学士
1992年—1995年,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硕士
1996年—200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
2001年—2004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2004年—2006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2007年—至今,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2017年7月起,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研究方向:块体非晶态合金的物理冶金,力学行为及其工程应用;尺寸效应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耐热钢的高温强化和氧化机理;多孔金属材料。
个人主要荣誉:
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9年,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7年,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次入选十大科技进展的是“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
超高强钢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先进核能以及国防装备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发挥支撑作用,而且也是未来轻型化结构设计和安全防护的关键材料。
然而几十年来高性能超高强钢的研究始终基于传统的半共格析出产生强共格畸变的学术思路,存在着析出相数量有限,析出尺寸不够合理且分布不均匀的固有缺陷,这既降低了材料的塑韧性又严重影响服役安全性。此外,昂贵的制备成本也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成为困扰高端钢铁工业发展的难题。
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研究组与合作者针对低成本高性能的目标,创新性提出利用高密度共格纳米析出相来强韧化超高强合金的设计思想,采用轻质且便宜的铝元素替代马氏体时效钢中昂贵的钴和钛等元素,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简单的热处理促进极高密度、全共格纳米相析出,研发出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
他们通过调控晶格错配度使得析出相在产生极低共格畸变的同时又具有高的有序抗力,这极大增强了合金的强度但不牺牲其延展性能。所涉及的颠覆性合金设计思想也可应用于其它结构材料的研发。
相关研究进展发表在2017年4月27日在《自然》
《自然·材料》(NatureMaterials)发表专门评述文章指出,该研究“以完美的超强马氏体钢设计思想,简化的合金元素及析出相强化本质,为研发具有优异的强度、塑性和成本相结合的结构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