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里 发表于 2018-3-8 17:52:45

《南方日报》今天整版讲述陈李济红色血脉李朗如传奇

《南方日报》今天整版讲述陈李济红色血脉李朗如传奇

来源: 白云山陈李济



1936年李朗如在香港照的全家福。前排右起为李朗如、冯佩莲,后排右起第一人为何代宁的母亲李智勤。何代宁供图

“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从红漆大门望进去,一副对联下是酸枝木药柜,上面放着清代的斗彩贮药瓶,有“苏合丸”“白凤丸”这些为人熟知的中药名。门外,雕廊画栋、盆景争妍,对面则是一排现代化工厂,楼顶处“世界记录全球最长寿药厂”几个大字与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遥相呼应。

这便是广州人尽皆知的中药老字号“陈李济”药厂,南方日报记者与孙中山侍卫长李朗如外孙何代宁约的采访,就定在这个古香古色的中药博物馆内。

李朗如,“陈李济”创始人李昇佐的后人,曾以其商业奇才让陈李济摆脱经营困境跃升成为全国三大中成药厂之一;国难之际弃商从戎,矢志不渝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解放后支持党和国家的建设,鞠躬尽瘁。

“愤清廷黑暗,恨蒋朝腐朽,紧随先行争民主;爱社会主义,跟共产党走,保持晚节喜功全。”这是李朗如逝世时,广州市委送的挽联。

何代宁说,这是对外公李朗如传奇一生最准确的描述。


回忆
羊城往事念恩慈



1950年底,李朗如(中排右一)和女儿李智勤(中排右二)、女婿何世庸(中排左一)在广州市政府办公室前的合照,前排左一为何代宁。何代宁供图

“在您的记忆里,外公李朗如最典型形象是什么?”

“他是一名军人。”何代宁几乎脱口而出,“腰板挺直,不苟言笑,表情严肃,是典型的军人。”

李朗如给外孙何代宁起了个小名:阿弟。在广东话里,这是对小鸭子的爱称,又可见一个“不苟言笑”的长辈内心对儿孙的宠爱之情。

因公司业务繁忙,何代宁几乎成为标准的“空中飞人”,在世界各地穿梭。而广州,就是他在内地的“大本营”。这里是他和兄弟姐妹成长的地方,也是外公李朗如给他留下最多记忆的城市。

但军人李朗如其实出身中药世家,为创建于1600年的“南药”代表陈李济创始人的后人。彼时,陈李济开始式微,眼看被外姓人所掌管,李朗如受族人所托接管陈李济,这家老字号很快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他一到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为筹措资金,开源节流,改革管理方式。当时,有族人预分红利达10多个月的份额,很快被李朗如禁止;用任人唯贤取代用人唯亲,场内的族人亲戚与外请雇工的工资、福利一律平等;摒弃落后的手工生产方法,引进国外先进的制药设备并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

“陈李济”随后摆脱了经营困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至1937年广州沦陷时,“陈李济”员工达三四百人,月营业额10余万银毫,在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澳门等地设立了分厂(分店),并在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等国设立总代理,成为全国三大中成药厂之一。

让陈李济摆脱困境“起死回生”,李朗如的商业奇才可见一斑。然而他的抱负不止于此。十八岁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李朗如结识了孙中山;受其革命思潮的影响,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自此成为一位民主革命先行者。

李朗如曾任孙中山广东都督府副官长、总统府参军兼卫士队队长。孙中山逝世后,他曾以“家中子女多负担重,陈李济业务繁忙”等理由婉拒蒋介石南京总统府的邀请,而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应允报效国家之邀,回广州参加工作,先后担任省政协副主席和广州市副市长等职务,把生活和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广州。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和四女儿、人称“四姑娘”的李智勤夫妇及他们的孩子,度过了晚年难得的天伦之乐。

李朗如与夫人冯佩莲育有三男六女,何代宁的母亲李智勤是兄弟姐妹中唯一的共产党员。“我和姐姐自解放后就跟着父母亲在广州读书生活,那时外公的住处就在我家附近,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到外公家里玩。”何代宁对外公的感情格外深厚。


述史
爱国情深志不移



1957年12月1日,李朗如赴北京开会,四女儿李智勤为其送行时留下合影。何代宁供图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外公李朗如的革命精神,您觉得哪个最恰当?”

“深明大义。”何代宁想了想,“他一生大公无私,在国家和民族需要他的时候,没有计较过个人的得失。”

陈李济的祖训是“传男不传女”,到何代宁母亲这一代,已经远离了陈李济的管理经营层,但这并不影响何代宁对外公的关注。

这些年来,尽管忙于公司事务,但一旦有空,何代宁还是不会放过到各地查询有关李朗如和家族的历史材料。李朗如为人低调,有些历史,李朗如也是从母亲及其他人口中、从后来的档案馆中获悉的。

何代宁跟记者分享了其年少时与外公相处的一个场景。1961年,正值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何代宁看到一篇自称是孙中山先生侍卫长的人在陈炯明叛变时,保护孙中山成功脱险的文章。“外公读后只是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直到外公在1963年去世后,宋庆龄给广东省和广州市党政机关联合组成的李朗如同志治丧委员会及家属发来唁电,专门提及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63年6月5日,《南方日报》头版报道宋庆龄电唁李朗如去逝截图。陈李济药厂供图

1922年6月,得知陈炯明炮击总统府的阴谋后,李朗如赶紧告知孙中山并当机立断护送先生离开;随后,又返回观音山护送宋庆龄到“永丰舰”与先生会合。宋庆龄在李朗如的唁电里如是回忆:李同志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在陈炯明叛变时,星夜赶到观音山,报告孙中山,得以脱险。

1954年,全国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陈李济作为当时广州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动参加公私合营。“外公率先将自己的股份捐给国家,对当时的广州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起了带头作用。”不仅如此,李朗如还将分给自己用于建住宅的房子腾出一块地方,用于政府消防局的建设。


笃志
红色血脉传家风


“外公对家族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爱国情怀。”何代宁说,“他心中装着‘家国’大义。”

时间流逝,外公留下的一些照片开始褪色,而有关革命家、爱国者李朗如的一些历史,确在时代的印记中愈发清晰。越来越多的传记作家、媒体找到何代宁及其母亲李智勤,让何代宁愈发感到家族史的厚重与沉淀。

从档案馆查询史料,到自己用文字整理有关外公的历史,何代宁也成为一个近代史的“专家”。事实上,何代宁不仅有着“李朗如外孙”这个符号,他还是著名革命家、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政府时曾任靖闽军司令的何遂之孙。出身于跟近代民主革命关系如此密切的大家庭,何代宁自豪而又内敛。采访中,他对外公的回忆与描述,既深情又克制,尤其对其功绩不轻易评判;相反,他更喜欢陈述历史事件的过程。

先是弃商从戎追随孙中山支持民主革命,后又反对内战支持新中国建设,倾其一生为国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后辈。当“四姑娘”李智勤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李朗如对女儿的选择表现出极大的支持。

李朗如逝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当年从沙面小学走路过去蹭外公饭吃的何代宁,已经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几年前在博客、微博开始流行的时候,何代宁也乐于将自己整理的家族史放到网上,《孙中山身边弃商从戎的世家子弟——外公李朗如的档案》《悼念亲爱的妈妈》等文章,以翔实史料和真实情感纪录了一名革命后辈眼中的家族历史,受到广泛关注。

自微信流行以来,何代宁也成为一个微信达人,热衷于在朋友圈分享文章、评判国际时事、纪录各地风情、晒出亲情之乐,转发文章或拍摄美食风景,不亦乐乎。不久前,何代宁转发了一则“你根本不知道红军有多团结”的纪念长征文章中写道:“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崇高信仰,造就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最终从强大的敌人手中夺取全国政权的根本保证。”从何代宁的史观可以看到,外公李朗如和母亲李智勤对他的深刻影响。

“愤清廷黑暗,恨蒋朝腐朽,紧随先行争民主;爱社会主义,跟共产党走,保持晚节喜功全。”

这副对联,如今刻在李朗如广州银河革命公墓顶峰的墓碑上。何代宁还清楚地记得,1963年,他和母亲一起亲手将外公李朗如的骨灰放进骨灰盒的情形。“外公是有功德的人。”坐在陈李济药厂的中药博物馆内,穿着白衬衫黑色西装的何代宁有条不紊地讲述着与李朗如有关的历史,似乎从不急于向外人证明什么,却无法让人怀疑他内心对这段历史的尊重与笃定。

趣闻
“陈皮之谊”续写革命之情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南方日报记者泡上普洱茶,里面有淡淡的陈皮味儿。“这是陈李济的特产之一,百年陈皮堪称一绝。”顺着这个由头,何代宁聊起了一段趣闻:李朗如和宋庆龄、何香凝的“陈皮之谊”。

李朗如对孙中山的左右手、著名的左派领袖廖仲恺先生极为敬重,与廖家关系很好。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李朗如曾多次与廖仲恺代表孙中山先生和苏联顾问会谈。得知廖仲恺夫人何香凝患有咳症、每逢冬春之际愈加剧烈之时,李朗如每年都要从“陈李济”挑些百年陈皮给宋庆龄和何香凝服用,几十年从不间断。

如今,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的二楼,还可以一睹百年陈皮的风采:有点发黑的陈皮。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几片陈皮的历史已超过百年。

“现在留下的百年陈皮已经是‘镇厂之宝’,价比黄金。”陈李济药厂董事长、党委书记石洪超说,由于数量极少,百年陈皮的使用要经过集团董事的一致同意。

如今陈李济留下的百年陈皮,是抗日战争时期从被炸的厂房里抢出来的。“当时只能挑最贵的东西抢救,第一个只能是这些百年陈皮。”何代宁说。

李朗如曾以孙中山侍卫长之名与宋庆龄、何香凝等联名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反对以美元援蒋;并积极参加李济深、蔡铤锴等人发起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活动,在香港与中共联系合作。1949年10月16日广州解放,李朗如即于次日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回广州参加革命工作。为国家民族共同奋斗,使李朗如与宋庆龄、何香凝的友谊不断加深。

典故
同心济世谱写最悠久药企传奇

据史料记载,“陈李济”创立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600年),比北京的同仁堂还早69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制药企业。

相传,南海县商人陈体全曾收得货银回广州。靠岸后,他将货银遗落在船上,被一名名叫李昇佐的同船旅客拾获。

李昇佐也是南海县人(西樵区李村),即李朗如的祖先,颇谙医道,在广州开设一间中草药店。李昇佐路不拾遗,整日在码头伫候,终将遗银璧还失主。陈感李品德诚实,意欲酬报,被婉言谢绝,于是他诚恳提出,拿出遗金半数,投资于李经营的中草药店。于是,两人用红柬写下合伙文书,曰:“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样”。并将其店号定名为“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合伙经营,同心济世。

康熙年间,“陈李济”首创蜡壳药丸剂型,这一形式引发了当时中药包装的重大革命。蜡壳药丸在300年前是贵重药品的代名词。“陈李济”蜡壳丸的问世,也引发了那时北京、杭州等其他中药制造中心中药包装的革命,一直到后来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方日报》今天整版讲述陈李济红色血脉李朗如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