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里 发表于 2019-3-26 09:27:00

林希虹访谈 | 科学之旅:从数学到生物统计学、基因组学和健康大数据

本帖最后由 爱故里 于 2019-3-26 09:37 编辑

林希虹访谈 | 科学之旅:从数学到生物统计学、基因组学和健康大数据
来源:原创: 翁雨琪 李卓然Tsinghua1984
       2018年11月18日, 作为84级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林希虹老师以清华校友身份回到母校清华做西阶论坛之”毕业三十年向母校汇报“系列第一场讲座,接受采访并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林老师于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并于1994年获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系博士学位。她曾任教于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系,现任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和统计系终身教授,前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系主任,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过去30年,林希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既有成功时的喜悦与欢笑,也有挫折中的痛苦与反思,她的演讲既是一场科学之旅的饕餮大餐,又给在校同学带来了人生之旅的心灵启迪。


学生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应用数学系?
林希虹,以下简称“林”:我在1984年从北京八中高中毕业。我想我的经历大概跟我的同学们差不多。因为我高中的数学还不错,所以数学老师便跟我说“你学数学吧”。而中国学生都比较听话,我那时也很听话,于是就选了应用数学。但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就没有像我当年那么听话,他的专业要自己选,这点我想也是非常好的。现在的学生们要更独立一些、更有主见一些。

记:作为清华大学本科生,你的班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林:进入清华后,我从老师、同学们身上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这张照片是我们数4班在1989年拍的毕业照。

1989年清华大学数4班毕业照。照片前面一排都是当年的老师。左4是萧树铁老师,左5是承毓涵老师,左6是蔡大用老师,老一代的清华人都是很兢兢业业的。

记:请谈谈从萧树铁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林:萧树铁老师是当年清华应用数学系的系主任。在50年代大学院校改革时,清华研究纯理论数学的老师都调去北大了,作为一个工科大学清华只把应用数学留在了本校。萧树铁先生对清华数学系的建设有很大的功劳,他非常强调实际问题跟数学领域的关联和重要作用,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数学时觉得数学是如何更“有用”的。这跟我现在做的统计领域在理念上是相近的。比如研究统计时,我们经常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出好的有代表性的统计问题,建立统计模型和方法后再运用到实际中去。萧树铁先生是个有远见的领军者,他对我们这一代数学系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记:也讲讲承毓涵老师的故事吧。
林:承毓涵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研究概率的。我每次回国内来,承老师都跟我讲清华要建立、发展统计学,常年都是如此。后来数学系统计学科得到了发展,前几年清华也建立了统计中心。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 对学生的关爱和信心,以及奉献精神。

记:那蔡大用老师呢?
林:蔡大用老师当时是我们的副系主任,萧树铁老师退休后接任系主任,是另一位对我们有长远影响的老师。他教我们数值分析。当年我们的数值分析课是在老图书馆西边的三院上课。当时三院冬天特别冷,上课都要穿着大衣。蔡老师每次讲课都热情洋溢,让我们觉得数值分析特别美。这种热情感染了我们以至于淡忘了寒冷。他讲课的热情及对学科和顶端技术重要性的注重,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你对同学们有什么印象?
林:照片后三排是我班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很有特点、各有才华,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五年我们相互学习和支持,得益匪浅。毕竟大学时身边的同学,很多会成为终生的朋友,彼此关注支持,一路同行。

记:当时清华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林:清华一直有很好的学风。我的同学们都很勤奋上进,并且生活简单。吃完晚饭后,很多时候就去三教上自习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的学习就是上课,然后就是读教科书。一堆一堆的教科书、作业、考试。那时没有互联网,上计算机要机票, 英文书也很少。也没有什么研究论文可以接触,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会批判性的思考。我们学会了成为一个好的追随者和接受者。所以在当时,不知什么是研究,怎么做研究,也不知如何成为一名独立思考的科学家;既不知如何识别和解决科学问题,更不知为什么研究会令人兴奋。当时也学了数理统计,但是统计学是被当作数学来教来学的,直到出国读研究生以后,才逐渐意识到统计和数学的差别。拿数学的思维做统计是做不好的,拿统计的思维做数学也不行。当然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资源和机遇多了好多。同时期望也不一样了。培养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变得更重要了。


记:能否谈谈高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林:当年在清华时,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其实知识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大学学到的知识现在能用到10%就不错了。高等教育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职业追求,培养广阔的视野,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步,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以及怎样做研究。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培养学生做研究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比单纯教知识更重要,当然也会更困难。除了能力之外,教育学生高标准的职业素质和严格的科学伦理道德也同样重要。

记:你认为清华的文化是什么?
林:任何一所大学都会有它自己的文化。清华校训大家都知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它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的努力。清华学生在自强不息上不会有太大问题。在现代社会里,更难做到的是后半句——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大地的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科学理念,伦理和道德、素质的东西比学知识难多了。其实成绩第一名的学生跟第十名的在知识上没有什么太大区别,GAP上的排名不是最重要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才能让一个人走的更远。而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积累起来的。哈佛的校训是“寻求真理”。它鼓励追求真相、卓越和机会,培养领军人物,让学生发现最好的自己。寻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做研究其实是一个过程,失败、挫折、和烦恼是很正常的,有平和、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记:你在1991到1994年是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学的研究生,在那里学到了什么?
林:正是这段研究生生涯,让我明白了研究的意义,理解了统计思维,学到了怎么做研究,并逐步体会到了学识(scholarship)和成功的含意。在西雅图的三年里,我的导师Norman Breslow 教授【诺曼 · 布雷斯洛(1941年2月21日 - 2015年12月9日)】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生物统计界许多的方法都是由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有很高的学术标准和很深的学术涵养。还记得当年我还不知道怎么写文章,所写的第一篇论文纯靠手感,结果拿回来全是红红的批注。诺曼从来不是高高在上,他非常接地气,知道给予学生自信的重要和语言表达的艺术。他没有指责,而是鼓励我说,这个很正常,大家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于是,我认真地去比较和反思他批注的地方,比较诺曼和他人以前的文章。等到写第二篇的时候,一页纸就只有一半红色的批注了。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慢慢地,我就知道该怎样写论文了。同时,诺曼也有非常严格的科学伦理。比如他说,你写文章时,以前自己写的文章都不应拿过来用同样的三句话。有时候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清楚或没有认真严肃地对待科学伦理。 一个人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我的导师诺曼一生就做好了一件事:发展生物统计和它在流行病和医学的应用。诺曼三年前去世时,他的博士导师斯坦福大学统计大师布拉德·埃夫隆 (Brad Efron) 教授这样评价他的这第一位学生:”诺曼是斯坦福、统计学和科学的骄傲。”

诺曼对我的鼓励、支持和关怀一直激励我进步。他是我的终身导师和榜样。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诺曼深深地影响着我,教我一名统计学家、一名科学家和一个人应有的素质。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科学的高标准,朴实的人品,强烈的职业道德,全身心的专业领域付出,杰出的领导力以及在生物统计学和健康科学界的卓越贡献。

记:请讲述一条结束学生生涯后应该具备的素质?
林:首先要积极主动和有自我动力 (self-motivated and driven)。回过头来看,在研究生阶段是最幸福和简单的。为什么?因为你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论文做好就行了。当你毕业走向社会,你会发现有很多目标和责任:研究,教学,带学生,专业服务,和家庭。需要培养身兼数责(multi-tasking)的能力,思考你长期目标是什么?短期目标是什么?什么东西重要应优先?什么东西相对不重要?每个人的长处、短处都不一样,多利用自己的长处。分清轻重缓急,这样会更加有的放矢。另外, 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很多中国学生的理论推导功底和技术能力较强,还要更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发现和创新解决问题,科学写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并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遵守严格的科学伦理道德。如果没有这些能力,则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就会缩水。另外现在大的科研项目都是跨领域协作进行,所以团队协作能力也很重要。

记:经过了多年的研究生涯,你觉得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林: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和发现。不能急躁和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莫和持之以恒。要有正确的积极面对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需要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平凡和日积月累的过程,必须享受探索旅程的方方面面。毕竟,生活是百分之十的机遇和百分之九十的平凡。

记:对从事研究的年轻人有何忠告?
林:学会独立研究的能力。能发现重要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寻找一个比较新的、没有太多人涉足但很有前景和需求的专业领域,专注于此,最终要做到当学科界同仁们谈论这个领域的时候会想到你。当然,上面讲的几方面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写作,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都很重要,需要培养。

记:现在的世界联系紧密,在这方面有何建议?
林:跨学科合作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必然。在研究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好的统计学家也需要是科学家, 不仅需要懂统计,也需要有足够的应用领域的知识。 比如说做基因医学大数据研究,要懂统计和计算,也要对信息学、基因学和医学有足够的知识。这有助于了推动先进的方法论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更快更新更好的科学发现,以对现实世界才能真正产生影响。同时,培养与其它领域的科学家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记:人生难免有挫折,你是如何面对被拒绝的?
林:我们都有论文被拒绝的经历。请记住,在这方面,你并不孤单。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每篇论文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家。你需要找到它。修改论文时要注意:尊重评审人员,对论文评论意见,做出响应。如同Don Rubin 教授说的(唐 · 鲁宾——前哈佛大学教授、现清华大学教授):“要学会将拒绝转换为正面刺激。我年轻时那些遭受一次次拒绝的论文代表我最优秀的研究贡献”。

记:你如何看待专业协会及职业组织?
林:为专业协会和领域的服务,我觉得一定要积极参与。每个学科领域组成的专业协会需要每个人参与和贡献一份力量。当然,国家或国际专业协会服务比本地服务更重要,更有可见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参与论文审稿和研究资助申请评审、在学术杂志编辑委员会任职,专业协会任职和以及组织学术会议等。良好的学术和专业协会和学术界的服务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声誉,建立专业网络,并创造机会!当然,也不要过度承诺服务,毕竟时间有限,要知道哪些是重要的。

记:你对获奖的看法是什么?
林:任何的奖项和荣誉都是身外之物,是无法自我控制的。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为了拿奖和出名的话,那就活得太痛苦了,这样的动力是不能持久的。我在2005年到哈佛,当到时的前几年,我想我该做什么不一样但有意义和挑战性的东西呢?我以前做的都是纵向数据和流行病统计研究等。那时我对基因研究并不了解,基因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样。所以当时我转向基因统计学研究几乎是进行了90度的转弯。虽然遇到各种困难,我坚持了下来,因为我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并觉得医学和公共卫生会对这个领域有很多未来的需求,同时这个领域不断在产生许多挑战性的未解决的统计问题。对感兴趣的重要事情,你就会想尽办法去做,所以我自己就旁听课、看书和论文,参与和基因有关的项目研究等,最终终于完成了研究方向的转身。出于兴趣和领域需求做研究是美妙的,你会享受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并获得帮助一个领域科学发展带来的贡献感和快乐感。基因统计研究带给我了很多的机遇、挑战和快乐。 所以,规划和改变,都是自己需要去尝试去做的。

记:你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看法是什么?
林:如果学生想成为一个领域的领袖人物,他们必须有动力、充满激情、愿意采取主动和担当责任和风险。他们需要既真诚又勤奋,把障碍变成机会,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社区意识,还有遇事正确的判断力。同时,培养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就如哈佛大学第29任校长拉里·巴科 (Larry Bacow)在他2018年十月份的就职典礼上说的:“我们需要教导学生快速理解并慢慢判断。”

记:一个人的职业都是从菜鸟开始的,不少同学即将步入职场,请分享你初入职场时的体验?
林:1994年到2002年间,我是密歇根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和副教授。那段经历让我认识到了学术成功是因人、机构、地域而异的,不会只有一条路和一种定义。走向工作岗位后,要和同事们、自己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同仁们,和先辈教授多沟通、交流、学习。同学们应该找出适合你、你自己有热情、最能发挥你能力和特长的领域,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而要根据自己的环境和情况进行判断,做出决定。 还有,要努力参与,融入工作单位和专业领域的集体里。尽力为院系和专业协会和领域提供良好的服务。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享受你所做的事情,有积极的态度,而不是觉得每天在做不得不做的事。此外,团队合作非常重要,要寻求可信赖的同事的支持和建议。另外,也要主次分明,充分利用、管理好时间。最后,要想发挥出独特的专业影响力,就必须设定好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发挥自身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


记:哈佛是很多中国学生心中的圣殿,请讲讲你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教学的心得?
林: 2005年至今,我在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和统计系任教授。感谢哈佛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dynamic)、富有激励性(stimulating)的学术研究环境。哈佛有三个校园(剑桥(本部),波士顿长木(医学),和新的奥尔斯顿校园),还有“一个哈佛”的理念。在健康研究方面,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和七家附属医院有很多优秀的学者每天在兢兢业业地做研究,教书育人,治疗病人,在平凡和严格中追求卓越和产生影响力的科学发现。这种环境会激发教师和学生不要浮躁,一步步地发挥潜能和寻求创新、和新的科学发现。同时,我也领悟到了团队合作的精髓,就如同一句非洲谚语:“如果你想走得快, 就独自前行;如果你想走得更远, 那么一起走吧。”

略谈专业方面吧。这几年研究体会到:第一、为了解决使用大数据的问题,需要统计推断与计算科学和专业应用领域科学相结合,共同合作。 第二、因果推理在解决大数据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可重复性与开放科学(reproducible, replicable and open science)越来越重要。第四,云计算和云数据存储和分析是一个必然趋势。

记:有没有留给学弟学妹们的话?
林:我认为职业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要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职业成功不等于荣耀、财富或头衔;一个人职业成功是你选择的职业适合你,并使你能地够很好利用你的长处和兴趣在一个领域里有所贡献,并享受整个过程,不管它带来的是欢笑还是泪水。当你大学毕业工作三十年后,回顾走过的路,不妨问一下自己:你会再次选择同样的职业和职业旅程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你的职业生涯就是成功的。

       采访在此告一段落了,但林希虹老师的一番话却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她鼓励大家记得职业的成功既没有神奇的公式,也没有单一的模式,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享受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旅程。 最后,让我们重复林希虹老师的建议:记住生物统计学之父——马文 · 泽伦教授 (Marvin Zelen) 的叮嘱:要善良(kind),积极 (positive),慷慨(generou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希虹访谈 | 科学之旅:从数学到生物统计学、基因组学和健康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