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最新诺奖研究:“择校”对中产家庭真没用


我高考的时候,差2分没有上第一志愿S大学,去了一所差很多的学校。
后来我就时常会想:如果平行世界里的我,在高考时多蒙对了一道选择题,被S大录取了,人生会不会跟现在很不一样?
同事小A妈,今年“小升初”摇中了热门初中X校,小A妈看到结果的时候当场激动得哭了。
可是,如果平行世界里的小A没有摇中X校,而是去了一所稍微差一点的学校,命运真的就会改变吗?
31e828990dd040d4a1b1a8e60dbf347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维·卡德(David Card)、约书亚·安格里斯特(Joshua D. Angrist)和奎多·因本斯(Guido W. Imbens),还真就研究了这种“平行世界”的问题。
尤其是中间那位安格里斯特(他的中国粉丝都叫他“安神”),特别擅长寻找人生中的“断点”——那些会造成人生重大变化的事。
c8c24f27412744c0869b7a403286daf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在“断点”时刻,比如小升初、初升高、申请大学……全世界的中产家长恐怕都一样焦虑,送孩子上辅导班、参加考试……唯恐孩子一步走错,进了那个失败的“平行世界”。
然而安格里斯特和同事们的研究却表明:这样的焦虑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中产家庭的“择校”其实不会对孩子的未来有任何重大影响。
本文配图|《蝴蝶效应》&《阴差阳错的女演员们》
#01
父母最担心的那些人生“断点”
安格里斯特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他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犹太学者家庭,爸妈都是大学教授,自己高中时却一度不想上大学,跑去附近一所精神病院工作了一年,大学毕业后更是跑回以色列当了3年伞兵。
他喜欢科幻和中国功夫,最有名的两本经济学著作,一本叫《基本无害的经济学》,来自经典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另一本叫《功夫计量经济学》,以他超爱的《功夫熊猫》为线索来讲高冷的计量经济学,因为通俗易懂,据说是学生们最爱的教材(所以粉丝也特别多)。
2117543c388c41d582f9513d6263dada~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这个封面感觉跟安神热爱的中国功夫很配


他从一开始就对教育特别感兴趣,在希伯莱大学时,他开始研究以色列的教育,这其实就是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的起点。
(顺便一提,他当时的研究成果是证明了“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好得多”)
而他和今年的另外两位经济学奖得主做的事情,其实都是研究“因果关系”的。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因果关系都是大问题。很多生活中我们以为有“因果关系”的事,其实只是“相关关系”。
放到教育领域,就是:你怎么知道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要好?也许是小班里的孩子本身就比较聪明呢?你怎么知道上名牌中学能提高孩子的成绩?万一孩子上个菜场中学也能进清华北大呢?
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因果关系可以靠“做实验”,可是社会科学领域怎么做实验呢?总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孩子们的人生吧?
安格里斯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寻找会改变人生的那些事——“断点”,然后研究断点两边的人,未来的发展有什么不同。
9021de5198034e14bd887fd0341405e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方法时,简直脑洞大开:这不就是相当于研究“平行世界的你”吗?
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想要知道平行世界被X大录取的我,人生会不会改变,安格里斯特的研究方法,就是找一个和我各方面都差不多、但是高考恰好比我多了2分进了X大的人,然后对比我们两个人的未来发展。(当然这只是个比方,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哈)
再拿孩子成功摇进X校的小A妈来说,如果找一个和小A各方面都差不多、但是恰好没摇进热门初中的孩子,对比两个孩子的未来发展。
安格里斯特的研究结果是:不管是我还是小A,将来的人生都不会有任何重大改变。
31a207d122a84c7d96abc15b0d6cdbe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02
择校为什么“没用”?
现实中,安格里斯特和同事们研究的其实是一所超级精英学校——波士顿拉丁高中。
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高中,现在也在全美高中排名里占第20位,毕业生整体的SAT分数在整个麻省排第4位,上了这所学校,无疑等于一只脚踏进了常春藤大学!
这所高中虽然是公立的,但学生必须参加考试才能进,而且“一分定终身”,如果你达不到分数线,哪怕只有一分或者几分之差,就只能去上另一所高中——名字差不多的波士顿拉丁学院,它的SAT分数排名就没那么好了:在全州排在前20%。
a508639d2b484a1fbe4a60ce777c75f0~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波士顿拉丁高中


研究者选择了两批学生:一批是分数刚刚达到波士顿拉丁高中的,另一批是刚好差了几分落榜的,也就是说,这两批学生最初的学术成绩和智力潜能差不多,他们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运气”。
而等这两批学生上完高中,开始为大学做准备时,研究者考察了他们的PSAT、SAT、AP考试成绩……然后发现,学生们的成绩没有任何显著的差别。
无论父母怎么想,一流学校里名师的教诲、身边优秀同学的激励,其实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没什么显著提升作用。
cae4bac09759408fbcfd8e83a63e568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波士顿拉丁高中的毕业生SAT分数之所以那么高,其实只是因为学校在入学考试中筛选出了最优秀的学生,而他们将自己的优秀延续到了毕业。
换句话说,名校并不会把你的孩子变得更优秀,而是你的孩子足够优秀,才把他的学校变成了名校。
高中是如此,常青藤等精英大学会不会不一样呢?
和安格里斯特合作过的艾伦·克鲁格(Alan Krueger,许多人认为他的成就也足以获得诺奖,遗憾的是他于2019年自杀了)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了,答案也是:没用。
克鲁格和同事们研究的学生很有意思,是那些被常春藤大学录取、但因为各种原因放弃而选择了低一个档次的大学的学生。
常春藤大学的学生毕业10年后的年薪出了名地高——7万美金,是非常春藤大学毕业生的2倍。
而研究发现:那些拒绝了常春藤大学的学生,年薪一点都不比这个数字低!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被美国排名#1的普林斯顿录取了,但放弃而选择去上了排名#49的东北大学,那么他将来的挣钱能力,仍然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一样。
02483a22ba2d49d09665a8465ef88dee~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那么,既然起作用的主要是孩子自身的优秀,那么是不是随便上个菜场小学就够了?反正学校对孩子“没用”?
这倒也未必。我们不妨看看安格里斯特对另一所学校——著名的KIPP的研究。
#03
择校什么时候“有用”?
KIPP是“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的缩写,也就是“知识就是力量”项目,它是美国“特许学校运动”中的佼佼者,有点像张桂梅的女高,面对的是弱势群体——黑人学生占55%,高于公立学校的32%。
这些孩子的家庭往往缺乏教育氛围,孩子放了学跟街区的小混混一起打架、吸毒,很多人早早怀孕,高中都毕不了业。
KIPP所做的,就是把这群孩子尽可能久地留在学校里,和自己所在的那个不鼓励教育的环境分开。
别人3点放学,他们5点放学,周六还上课,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孩子好好读书会得到各种奖励。
结果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孩子进来的时候,学业水平比同龄人落后一两个学年,但是过了几年,学业水平全部超过了平均水平,更有许多孩子打破家族中反复辍学的魔咒,进了很好的大学。
bda06a68894b42b48e6add6dc1803f0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KIPP的效果简直不要太明显,但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会不会是选择去上这些学校的学生本身就比较优秀呢?在美国,还真招致了不少这方面的批评。
安格里斯特和同事们对美国林恩市的KIPP学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回真不是。
原来,KIPP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只能“摇号”,那么只要对比一下摇中和没摇中的学生几年后的成绩,就真相大白了——参加KIPP特许学校的学生与没有参加特许学校但其他条件相似的学生相比,数学分数高出0.35个标准差,阅读分数则高出0.12个标准差。
至于这些孩子成绩上升的原因,研究者认为,是由于KIPP上学时间更长、教师择优录取、行为准则更严格、注重传统阅读和数学技巧的培养等等。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KIPP都效果这么好的,安格里斯特发现,学校里少数族裔没那么多的KIPP学校,有的成绩甚至“不升反降”。
我猜测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为KIPP给了那些原生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的少数族裔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而如果孩子家里也看重教育,学校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
无独有偶,在前面提到的对常青藤大学的研究中,也有一个例外:对于相对的“弱势群体”,比如非裔美国人、拉美裔以及第一代移民大学生,能上这些精英大学,都会受益匪浅。
换言之,缺乏教育传统的弱势群体“择校”是非常有用、甚至能改变命运的。
dcf1649268c0457b963a4ac148708b79~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不管是做父母还是择校, “足够好”就够了
前些年不少人都在批判“原生家庭”,搞得父母都战战兢兢的,生怕自己哪天骂了孩子一句,就给他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
但有多项研究表明,那些特别糟糕的家庭,确实会“毁掉”孩子,但我们周围的大部分家庭,其实都已经足够好了。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说:“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关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引起显著影响。”
同样,前些年父母都拼命给孩子上辅导班、挤破头想把孩子送进好的中小学,但其实安格里斯特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如果孩子出身中产家庭,父母看重教育,那么是上TOP1的精英学校,还是上隔壁差一点的学校,都没有什么影响。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0到1”很重要,但是“从1到100”并没有那么重要。
做“足够好的父母”,给孩子“足够好的学校”,只要不犯特别大的错误,一切就都是最好的安排。
b68a175f1e394086be3ba3ba6e7b771c~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参考文献:
Who Benefits from KIPP?
The Elite Illusion: Achievement Effects at Boston and New York Exam Schools
Estimating the Return to College Selectivity over the Career Using Administrative Earning Data
《约书亚•安格里斯特对经验微观经济学的贡献》
《因果推断:利剑和2021诺贝尔经济学奖三剑客的故事》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发表于 2024-5-26 12: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该帖共收到 0 条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美图秀

    •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
    • 巨星陨落,李政道在美逝世,与杨振宁半个多
    • 亏大了!南亚国家集体转向中国,莫迪捡了“
    • 跨海大桥为何总是弯弯曲曲,修成直的不是更
    • 深中通道带来“泼天富贵”,大湾区巨变!谁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故里 ( 粤ICP备16065722号-1 )

GMT+8, 2024-9-20 05:57 , Processed in 1.1250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10093.net X3.5

© 2009-2019 Shiyu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