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第一山,为什么是梵净山?
来源:星球研究所
(梵净山阔叶林,摄影师@何雄周)
▼
尤其是高山杜鹃
它难以在周边碳酸盐岩环境中存活
却在梵净山大面积繁衍
每年4-5月满山的杜鹃竞相绽放
一片烂漫
(高山杜鹃林,图片源自@梵净山管理局)
▼
这便是梵净山助力生命
突破石质荒漠的第1次出手
第2次出手
则开始于寒冷的冰期
Ⅲ
第2次出手
梵净山地处亚热带
随着海拔的增加
温度逐渐降低
至山顶一带年均温度只有5-6°C
往往山下郁郁葱葱、山上白雪皑皑
(摄影师@何雄周)
▼
在数千米的垂直距离内
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等四个温度带
(梵净山垂直温度带,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
相当于水平距离上
数千千米的变化
(中国气候区划,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依据@《中国地理图集》)
▼
不同海拔的温度带
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
包括1300-14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带
1400-22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2200-2570.5米的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和灌丛草甸带
这便是山地的垂直自然带
(梵净山垂直自然带,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距今260万年以来
每当冰期来临
全球温度大幅下降
一些动植物因为无法适应寒冷而消失
(冰雪中的新金顶,摄影师@覃光辉)
▼
但在梵净山
垂直自然带开始发挥作用
原本生活在较高海拔的植物
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
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
它们又往较凉爽的高处回迁
一下一上之间让古老物种得以延续
这便是所谓的孑遗物种(孑音jié)
(生物避难迁移,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如珍稀的珙桐
居然在梵净山成片分布
树高可达20余米
(珙桐,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喜欢在潮湿背阴的环境下生活,梵净山深切沟壑中的潮湿环境则满足了珙桐的生长需求,摄影师@何雄周)
▼
每年春末夏初
珙桐花开
枝头大型的白色苞片随风摇曳
宛如飞翔的白鸽
因此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
(珙桐,摄影师@何雄周)
▼
还有高达40米、叶美花靓的
鹅掌楸
(梵净山拍摄的杂种鹅掌楸,它是以中国鹅掌楸为母本、北美鹅掌楸为父本杂交而成,
花色一般为黄色。摄影师@何雄周)
▼
最为珍稀的是梵净山冷杉
它是梵净山的特有种
幼年期生长缓慢
40年后才加速生长
树龄可达300多年
(梵净山冷杉,图片源自@梵净山管理局)
▼
就这样
梵净山成了冰期生命的诺亚方舟
报春花属、龙胆属、吊钟花属、马先蒿属等等
众多有着上千万年历史的生物
得以延续生命
那么
它的第3次出手
又是从谁的手底拯救生灵呢?
Ⅳ
第3次出手
伴随着末次冰期的到来
现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压力下
走出非洲向全球迁徙
在中国
人类的足迹遍布大地
形成新的汪洋大海
(中国人类足迹指数地图,通过城市建设、土地利用、道路分布、夜晚灯光等多个指标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颜色越红表明影响越大,数据源自@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
人们在梵净山周边
垦殖农田、开采朱砂
明清时期
土司之间攻伐不断、盗匪不绝
(《镇国寺碑记》)
▼
“环山居民遭此劫杀,杀绝者不下七百户,杀葬者何此四千余命”
朝廷称与当地割据势力为武陵蛮
不断进行大规模战争
并斥巨资修筑长达190千米的
南方长城
(南方长城,位于梵净山以东湖南湘西州,摄影师@刀哥)
▼
密集的人类活动
使得梵净山周边的生态环境被大肆破坏
(1832年清代道光朝所立《勒石垂碑》)
▼
“奸徒梅万源等,在彼砍伐山林,开窑烧炭,从中渔利”
原本连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江南丘陵
直到台湾山地的山地生物廊道
彻底断裂
人类进而动植物退
孤岛梵净山再次出手
大量灵长类动物避难于此
最著名的便是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摄影师@崔多英)
▼
因为其它栖息地的破坏
梵净山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
(黔金丝猴,摄影师@何雄周)
▼
它体长60-70厘米
尾巴又细又长,状如牛尾
非常醒目
(长着细长尾巴的黔金丝猴,摄影师@奚志农)
▼
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一样
黔金丝猴也属于仰鼻猴属
原来都居住于热带雨林
在后来的迁徙中逐渐分化
黔金丝猴是其中数量最稀少的一种
目前仅存约800只
它们生存于海拔1300-2000米之间
以植物嫩芽、嫩叶、花、果实为食
内部分为多个家族
为了觅食
各个家族按照一定的顺序
围绕着梵净山移动
(黔金丝猴大群体活动线路图,制图@王朝阳/星球研究所,依据@杨业勤等《梵净山研究:黔金丝猴的野外生态》)
▼
它们以跳跃方式在树冠层移动
四五米的距离往往一跃而过
每天生活就是在“游走-摄食-休息-游走”中循环往复
中间还包括梳理、嬉戏
但长期的记忆令他们特别惧怕人类
每天要换三四个或更多地点
从不在同一地点长时间停留
一遇危险便会迅速逃离
(黔金丝猴,摄影师@奚志农)
▼
Ⅴ
保护孤岛
3次危急时刻
3次出手相助
在国内生态环境普遍告急的今天
梵净山这样一片面积不大的孤岛
自然植被依然保持了相对原始
成为6000多种动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场所
这里有全球亚热带地区最大的连续分布的
水青冈林
(亮叶水青冈,又名山毛榉,摄影师@梵净山管理局)
▼
有树龄超过600年的古茶树
(古茶树,摄影师@何雄周)
▼
有全球最高大的紫薇树
(紫薇王,紫薇花开时土家青年男女以树为媒互定终身,摄影师@何雄周)
▼
也有喜欢在地上、悬崖上活动的
藏酋猴
(藏酋猴,摄影师@何雄周)
▼
生活在小溪、阴河和深水潭中的
大鲵
(大鲵,摄影师@何朝清)
▼
喜欢缠挂树梢的
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图片源自@梵净山管理局)
▼
还有237种明星鸟类
红腹角雉
(雄性红腹角雉,摄影师@崔多英)
▼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摄影师@张强)
▼
冠鱼狗
(冠鱼狗,第2张为冠鱼狗捕蛇的画面,摄影师@杨帆)
▼
白领凤鹛(méi)
(白领凤鹛,摄影师@何雄周)
▼
它们共同组成了梵净山的生物多样性
千姿百态、举不胜举
今天
贵州的开发日新月异
希望同时也能保护好这片生命的孤岛
让它继续屹立红尘
(摄影师@覃光辉)
▼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周政贤等《梵净山研究》、贵州梵净山科学考察编辑委员会《贵州梵净山科学考察集》、高林志等《黔东地区梵净山群与下江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杨业勤等《梵净山研究:黔金丝猴的野外生态》、王敏等《贵州省梵净山区新元古代的年代学格架极其大地构造意义》、李渤生《世界唯一:重新认识梵净山的价值》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封面摄影师@石耀臣)
责任编辑:张玙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