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很多文章在讨论教授创业,但只是提到教授创业的失败率很高(根据技术转移公司美国巴士底的数据,在美国,高校教授创业失败率高达96-97%),并没有深入分析原因。本文试图分析教授创业的“初心”和失败率高的原因,为有创业想法的教授们和想投资教授的投资人们提供些许参考。 随着教授们通过科研攻关不断取得有产业前景的成果,以及诸多投资机构向早期阶段内卷,教授创业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 然而,各方对教授创业的认知显然不够深入,特别是,教授轻视了创办企业的难度,投资机构则高估了教授的能力。就科技成果转化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教授负责技术指导,企业有专职且控股的产业化团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且权责利对等。次一点的情况是,教授放弃教职,亲自下海办企业,这需要教授有足够大的魄力并能迅速调整状态。最差的情况是,教授既不放弃教职,还要控股企业。我管这种情况叫“脚踏两只船”,典型的“渣男”心态。
教授的想法通常是,成果是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公司股权当然要拿大头,不放弃教职,也是为自己留条退路。但是教授往往忽略了两点:1、教授擅长的是做研究,而做研究不等于做产品,更不等于办企业;2、科研成果只是办企业的源头,但不是办企业所需的全部条件。教授创业,在初期确实贡献最大,但是要想产品完善,企业发展壮大,需要吸收整合各方人才和资源,教授的作用会随着企业发展越来越小。要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占有蛋糕。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源自唐古拉山的小溪只有汇聚了各方支流,才能形成滚滚长江,奔流入海。(长江南源) 教授创业为什么容易失败?就像操作系统不同,配套的软件就不能兼容。因为教授和老板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有如下三个方面不能兼容:1、体力不兼容 做好教授就很不容易,需要备课讲课、申报课题、指导科研、学术交流……这些工作想要做好,都是非常耗时间、耗体力的。读研的时候曾经听过某教授的课,教授在课堂上坦言:“给你们上课我有压力,为了备这两节课,读了上百篇文献,今天凌晨三点还在改课件。”即便如此勤勉尽责,课堂上还是会被学生们问住(没错,其中一个就是本人)。据悉,该教授现在也办了企业。同样,办企业也很不容易,特别是创业初期,需要组建团队,推进业务,解决各种临时碰到的问题。这些工作也是非常耗时间、耗体力的,创业者加班熬夜是常态,也经常会看到创业者过劳猝死的新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扛得住双倍高强度的持续工作?2、心态不兼容 想起一个小故事:美国总统杜鲁门上任后,在自己的办公室门上摆了个牌子,上面写着“Buckets stop here”,意思是“问题到此为止”。没错,“问题到此为止”,表现出的是团队领导者一种责任,一种不寻找任何借口逃避矛盾、回避问题的可贵品质。办企业的老板也该如此。企业的老板是没有退路的,再苦再难都要扛过去。兼职做老板的教授是有退路的,企业办不好,还有教职兜底。因为教授有退路,教授办的企业实际上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当执行团队碰到难题,需要“老板”拍板的时候,“老板”可能在忙于“老师”的工作。创业阶段,工作千头万绪,需要“老板”迅速决策,“老板”却不能全身心投入,及时给下属以指导和反馈,一来耽误了进度,二来影响了队伍士气。长此以往,执行团队心气就散了,最终就会导致经营出问题。企业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碰到生死关头,有退路的教授和无退路的老板,谁更有可能闯关成功呢?3、思维不兼容 教授从事科研工作,和老板从事企业经营,思维逻辑是完全不同的:科研是发散的,企业是收敛的;科研要不断创新,企业要产品可靠;科研可以不计成本,企业需要持续盈利;科研是把钱变成纸,企业是把纸变成钱……要同时具备这两种思维且能熟练运用的人,本人有幸见过几位,也仅仅只有几位而已。跟一些办企业的教授聊体会,更多的是后悔当初为什么上了创业的船,因为不适应市场环境,企业办得并不顺利,忙得心力交瘁,最终科研工作也不在状态,感觉骑虎难下。确实有教授创办的企业做得很好,但这些企业都有专业的经营团队在操盘,旁观者没有深入了解,就容易产生“幸存者偏差”。几年前,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院士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很多人以此嘲讽施一公院士一边劝教授不要创业,一边创办了诺诚健华(9969.HK/688428.SH)。(诺诚健华股权结构) 其实稍稍用点心查一查诺诚健华招股书和公司网站,就会知道,施一公、赵仁滨夫妇合计持有诺诚健华不过9.84%的股份,仅为公司第三大股东。公司副总裁赵仁滨博士本身有超过20年新药研发经验,在加入诺诚健华之前曾任职保诺科技、美国强生,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博士也拥有超过20年的医药行业研发和公司管理经验,公司经营团队不可谓不豪华。所以在诺诚健华,施校长就是小股东+科学顾问。施校长作为学术圈罕有的马拉松跑者,尚且自知没有体力和能力兼顾教学科研与企业经营,其他兼职办企业的教授们又从何而来的自信?(53岁院士施一公首马成绩3小时34分) 因此,不要把教授变成老板,而是让教授和老板合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确实需要经历艰难的“冲合”过程,双方在初期会有各种冲突,再慢慢磨合,找准各自的定位,最终就能实现完美的相互配合。创业,毕竟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还是要有专业的经营团队全身心投入,尊重市场,脚踏实地,经历九死一生,才有可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